环保 > 环保项目 >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专题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 陈元 张轩
他们中多数都是这个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平均年龄40岁,学历最高的高中毕业。他们是北京市西城区环卫服务中心下属单位环丽中心的道路保洁员、机扫维修工、垃圾清运车司机。
就是这样一群人,自2005年至今,先后有39个创新项目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成果,有7个技术创新项目获得国家12项专利。“岗位创新能手”、“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先进个人”……团队中有人笑说:我们拿奖拿到手软。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团队?普通的环卫工作岗位为何能“折腾”出如此大名堂? 7月17日,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走进环丽中心大院,专访该中心创新小组组长李建敏。
李建敏,40岁,来自山东,高中文凭,15年前凭着一手过硬的汽车维修技术来到北京,成为环丽中心机扫班一名维修工,负责中心所有大小车辆、环卫设备的维修工作。
除了一副金属框眼镜,在李建敏身上似乎很难再找到任何与“发明创造”相关的特点。李建敏说,他是公司负责修车的,“车子在作业时碰到什么问题,我就琢磨着解决问题。”
正是这一琢磨,李建敏和同事们琢磨出了不少新玩意。环丽中心最新一项专利“手扶式小型推雪车”是李建敏主导设计的成果。以往环卫部门配备的扫雪机械一种是大型除雪车,一种是小型的吹雪机械,两种作业车均存在较窄道路无法作业、清扫效果不理想、人工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从2011年8月开始,李建敏召集几位工人碰头、商量,着手解决问题。擅长画图的负责设计图纸,擅长液压、喷漆、电气焊的开始反复试验,最终,一种结构紧凑、易于操作、除雪效率高的手扶式推雪铲雪车在他们手中诞生。
发明者、发明对象各不相同,但发明的诞生却有一致之处,即发现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最终问题解决。这也正是环丽中心“发明家们”的屡试不爽的诀窍所在。
让环丽中心经理刘哲最为自豪的是,这里没有专职的技术创新人员,平时大家都是分布在各个岗位的普通环卫工,有难题了大家才聚在一起“变身”技术攻关能手。正是每个人扎根一线,拥有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很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两箱一筐快速保洁车、太阳能绿色环卫电动保洁车、纯电动清运车、多功能道路污渍清洗作业车……每每看到这些由自己和工友们琢磨出来的“玩意”出现在京城大街小巷,憨直的李建敏告诉记者,“心里美滋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