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 主题活动 > 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专题 > 正文
特约记者 胡雅君
6月27日上午10点,伴随一声“投鱼苗喽”,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刘海良、副所长蔡凤坤和“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团员们一起把两个白色塑料桶里的88斤鱼虾小苗倾倒进了二岔河内。
二岔河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繁殖地头道白河的第二支流。此次投放的鱼虾苗是由“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而出资捐赠。投放的鱼苗品种有泥鳅、麦穗鱼、中国林蛙、大头鱼、黑龙江鮰鱼,选择的都是当地的物种。
蔡凤坤指着一只刚被投放到河中,正奋力往远处游去的中华林蛙说,“它们出现在河里,一方面有利于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也给主要以捕捉鱼类为食的中华秋沙鸭提供了食物”。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要求挑剔,一般居住在海拔700——1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河岸带地区,河流水深要超过2米,水面宽度要达到20米,符合这种条件的河流大多都位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相比核心区,缓冲区更易受人类活动影响。
如今的二岔河依然潺潺流淌,但河里的居民身影却日渐稀少。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在2011年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秋沙鸭繁殖栖息地里的1公里河段中可供幼鸟取食的鱼种数量很少,鲜重不足0.5公斤。
刘海良解释说,之所以出现水生生物贫乏、秋沙鸭幼鸟取食困难的状况和近几年人们过度捕鱼、药鱼等破坏性开发有关。其中以下药的方式捕鱼,对中华秋沙鸭危害最大,往往取食了被毒死的鱼后中华秋沙鸭也会中毒。
他建议为保护中华秋沙鸭,应限制当地的捕鱼方式,对于向河里下药者严加惩处。此外,也应该在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适量地放养鱼类。
相比当地居民偷捕鱼,对中华秋沙鸭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长白山地区,水电站、引水渠和大坝的建设。
依据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繁殖地的头道白河河流栖息地已大大缩小——
头道白河流域宝马村1982年建引水大坝,导致下游约40km河段几乎干枯或季节性集水。
2008年在头道保护站下部修建引水坝,导致约3km河段缺水。
2011年在宝马桥下端修建引水工程,使中华秋沙鸭经常栖息的河段水位下降,不适于秋沙鸭栖息。
除此之外,长白山区的河道内挖沙也给中华秋沙鸭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秋沙鸭栖息地之一的慢江河从2005年开始在河床采砂石料,开采距离约10km长。被挖过的河道,河流底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有机质大量流失,鱼类区系遭到严重破坏,严重的破坏了中华秋沙鸭的食物资源,在短期之内难以恢复。
而近年对河道开发漂流也给中华秋沙鸭的繁殖造成了干扰,目前,在富尔河、松江河流域的漂流项目都是中华秋沙鸭栖息地。
长期研究中华秋沙鸭的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朴龙国建议在较为广阔的河岸带地区,建立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并且通过地区法律的规定对于旅游娱乐设施建立的地域范围以及设施的种类加以限制。
“我们今年春季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第一次为它们建了5个人工巢穴,希望保护它们的繁殖地及提供营巢条件”长白山科学院动物所高级工程师朴正吉介绍说,虽然今年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目前5个人工巢穴都没有引来中华秋沙鸭入住,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明年会改进人工巢穴的建造方式,让其更符合中华秋沙鸭自然条件下自己筑巢的形状。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认识真相,还要解决问题”,抱着这样的宗旨,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在6月27日上午在长白山科学院植物研究基地前留下了一副巨大的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牌。
牌子上绘制的是雄性中华秋沙鸭向雌性中华秋沙鸭求爱的情形——雄鸭在河里扑腾起翅膀,头部高昂,蓝黑色羽冠鲜艳耀眼,雌鸭气定神闲,观看雄鸭的表演。
“它们如此美丽,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让它们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参与手绘宣传牌的气候变化观察团团员毛虫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