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青海玉树,正是采挖冬虫夏草的好时节。然而虫草市场价格从去年4月底5.2万元/公斤左右一路飙升到今年5月份10.5万元的历史最高价后,目前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市场交易价格降幅达到30%左右。
在青海和西藏部分主产区,虫草收入占了农牧民收入的70%左右,价格的波动牵动了农牧民的心。但最让农牧民揪心的其实并不是价格的波动,虫草的枯竭成了农牧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过度采集和全球变暖,部分地区资源量锐减
冬虫夏草是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一种珍贵物种,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我国冬虫夏草资源分布在青、藏、川、甘、滇5省(区)。其中,青、藏两省区采集量占全国总采集量的80%以上。
近些年,产区农牧民普遍反映,采集虫草越来越难。上世纪90年代初,产区农牧民每人每天可采集数百根冬虫夏草,而现在最多也就几十根,有的地方甚至一天也采不到一根。
据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在冬虫夏草研究基地的多年观察,青藏高原虫草资源量近几十年大幅减少,部分破坏严重地区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1%至3%。
过度采集是冬虫夏草资源量猛降的主要原因。30年前,每公斤虫草的价格只有200元左右,而现在即使在产地也高达10万元左右,飙升几百倍。受利益驱动,冬虫夏草的采集量在持续上升。30年前,我国虫草采集量每年仅有几吨,而目前的采集量已经达到了近200吨。现在每到采集季节,数十万农牧民涌入产地,将所有发现的冬虫夏草全部采光。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情况和植被遭受破坏,影响了蝙蝠蛾幼虫的生存条件和食物来源,致使虫源衰退。同时,也导致菌源大幅下降。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抬,使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虫草物种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资源储量不清,虫草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实际上,早在1999年我国就将冬虫夏草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严格管理冬虫夏草采集、销售和收购工作。但实际执行中,虫草资源的管理仍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资源储量不清,导致采集计划不科学,合理的采集时间难确定,限采措施针对性不强。冬虫夏草生长环境特殊,资源调查难度大。现行统计的数据基本是通过交易渠道获得的粗略数据,而目前交易渠道本身就非常不规范,大量的虫草都是通过私人交易,无票据可查。
其次,虫草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是目前市场混乱、资源乱采滥挖最主要的原因。“虫草的市场价格越高,掠夺性开采就会越严重;由于虫草资源日益稀缺,价格又会不断飙升,这种价格畸高最终导致供给与需求难以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青海省社科院一位专家说。
最后,对冬虫夏草资源状况、有效成分和人工培育等的科研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方向单一,也是影响虫草可持续利用的原因。
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测算,目前冬虫夏草及其开发产品的年产值约在1000亿元左右。合理地保护和规划利用冬虫夏草资源,对虫草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产地农牧民收入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科学保护,时不我待
冬虫夏草虽然兼有虫和草的外形,却属菌藻类生物。从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来看,就是蝙蝠科许多种别的蝙蝠蛾为繁衍后代,产卵于土壤中,卵孵化成幼虫。有一种孢子,会经过水而渗透到地下,专门找蝙蝠蛾的幼虫寄生,称为虫草真菌。菌丝成长时,幼虫也随着长大,直到菌丝繁殖至充满虫体,幼虫就会死亡,此时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谓的冬虫。而当气温回升后,菌丝体就会从冬虫的头部慢慢萌发,长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称为夏草。在真菌子座的头部含有子囊,子囊内藏有孢子。当子囊成熟时,孢子会散出,再次寻找蝙蝠蛾的幼虫作为寄主,这就是冬虫夏草的循环。
专家介绍,冬虫夏草是可再生资源,它的蕴藏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保证虫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具备3个条件:一是气候条件,二是菌源充足,三是生态环境稳定。虽然有全球变暖的不利因素,但只要尽快改变过度采集、不科学采集的状况,冬虫夏草资源就有可能得到很快恢复。
据悉,冬虫夏草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摸清资源状况,全面统筹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追求长远利益;加强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只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冬虫夏草一定会把“根”留住,永远造福人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