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三江源的新希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暨玉树灾后生态重建实践论坛”于2011年4月24-25日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次论坛是由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中共青海省委员会主办,青海省玉树州人民政府、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承办,邀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实践和支持机构,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
三江源是我国政府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这里同时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尖锐冲突。“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有望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投入。为了使国家的投入做到切实有效,必须有更加切实可行的、综合的、并具有当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实施方案,真正实现三江源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了配合国家和三江源的需要,以及玉树震后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台阶”的要求,同时促进全社会对三江源生态价值和保护现实认识的提高,汇集关注玉树和三江源的各界力量,全面推动三江源的保护。
论坛为中央、青海、玉树,政府、当地社区、企业、学者、保护和发展实践者提供跨界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国家、青海省和玉树州政府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灾后生态重建方面的决策献计献策;通过交流形成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优先行动的共识;为支持三江源保护与发展的组织机构提供机会,综合而平衡地了解当地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有助制订更有效的支持和行动策略;
论坛旨在为三江源保护与发展的支持者和实践者搭建和公众交流的机会,带动全社会的持续参与和关注。论坛按照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文化,人才培养四个角度设置议题,五项议题,三江源的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保障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三江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实施路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社区实践、青年实践者与人才培养。论坛希望成为交流分享三江源保护发展实践的开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论坛致辞中说:“更好地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需要综合考虑三江源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玉树“4.14”地震之后,三江源地区更加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开展生态保护工作,让政府的投入达到高效,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和参与;尤其是实现中央提出的玉树震后“人民生活上大台阶,生态建设上大台阶”,保护生态,平衡发展,使当地人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从思路、实践、人才角度,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方案与实践案例,展示在变化中的三江源的新希望,是举办本次论坛的出发点。
三江源地区的当地居民以藏民族为主,万千年来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游牧,历来有保护环境和管理资源的文化和传统,并与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融汇并传承。认可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文化是当地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在开放程度、气候变化、外来经济和生活方式影响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适应和传承需要和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同存并举。首先应该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生态和文化的关系,对正在发生的变化有清楚的认识。
三江源生态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解决以牧业为主的老百姓生计,三江源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其经济方式能够对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并能够反哺。三江源的经济一是通过生态服务有偿服务,暨国家财政拨付的补偿经费,由当地人作为生态保护实施主体提供生态保护的服务获取;而是通过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文化)经济,培植自主创新能力。对生态服务有偿服务的计量、受益方和分配机制,有不少的专家和实践者都做了不同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交流。生态产品的开发方面,三江源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已有一些成功和先行的优秀案例,值得分享。
实施任何好方向和想法的保障之一是人才和能力,包括管理、科技、教育、当地社区的领导者、以及面对社会转型的创新型人才。本次会议专设实践者论坛,尤其是强调青年人在生态保护、生态经济、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领导力,并邀请对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关注的支持者参与,为社会资源支持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发展、扶贫、教育、文化等提供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和务实的参照。
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生态、经济、文化的平衡,理论研究与趋势分析、实施方式与实践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支持 – 三江源的平衡发展需要来自全社会的认同和投入,保护好三江源既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水源和生态安全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智慧,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的绝佳实例。面对广袤的土地,三江源的平衡发展的路径,考验中国社会选择的智慧和勇气。
改善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于这一地区农牧民生活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反之,保护生态环境,也要很好的解决当地百姓的生计问题。
来自青海省、玉树州、国家有关部委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论坛做了发言,玉树州委常委副书记文国栋介绍了玉树州州情,4.14灾后重建进展情况、中央生态保护政策在玉树的落实,及对玉树州发展的展望,来自青海玉树甘达村的叶青书记说:“我相信只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我们保护好我们的草原,当地农民是有信心、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家乡的。实际上在各级政府和相关协会的支持下,我们甘达村也已经开展了一些保护草原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
民俗专家尼玛江才认为应该还是保持一些高原原有的生活规律,这个规律其实不是生活规律,而是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必须要遵守的一个平衡。“因为我们都知道,生态平衡和社会平衡是互为前提的,哪一方首先要失衡了,后面都做不到。”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吕植认为三江源的未来确实还有不定数,因为我们整个大的环境在改变,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这是我们今天反复讨论的问题,文化传统没有办法回到原来去,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面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需要什么样的尊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