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乐悟
到今年6月1日,俗称“限塑令”的、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施满三周年。
三年来“农贸市场我行我素,超薄塑料袋免费用已成老旧风景”,无疑是官方民间均认可的事实。下一步何去何从?记者听到不同声音:
一种声音是继续加大对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的监管,将责任落实于市场开办者并对执行不力者进行责任追究;另一种是建议改变“一刀切”思路,分重点分步骤实行限塑政策,对一直难以解决的农贸市场超薄塑料袋及收费问题考虑给予短期豁免。
众所周知,“限塑令”的执行,在农贸市场和大型连锁超市分别形成两道“不同风景”。
农贸市场对“限塑令”多充耳不闻,不合格的超薄塑料袋仍在大量免费使用。环保化学专家董金狮教授带领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最近分别对北京10个连锁超市和10家农贸批发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超市的收费塑料购物袋均合格,但10个农贸市场中,只有3家由市场监制的袋子合格。
“这个袋子写的是0.025毫米,我们测试是0.011,市场管理者监制出来的袋子本身不合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董金狮在5月20日举办的“限塑令”实施三周年论坛上说。
调查还发现,有的市场根本没有监制,没有监管,造成无任何标志的超薄塑料袋在这些市场中大量使用。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发起的、几乎和“限塑令”同时走入公众视野的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今年1月发布了2010年度“限塑令”实施情况调研报告,调研所涉杭州、哈尔滨、郑州3个城市平均63%的连锁超市坚持对塑料袋执行收费,其他商户为26%,农贸市场则几乎成为“盲点”。
怎么办?面对农贸市场执行不力已成“难啃的硬骨头”,“限塑令”到底是“进”抑或“退”
对此,商务部商贸服务司标准规范处处长李嘉建在论坛上坦言“监管上确实有难度”。因为其环境特殊,摊贩很分散,国家执法成本也比较高。“有些省已把农贸市场限塑作为日常检查的一项工作,但这项工作确实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李嘉建表示,下一步将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限塑的监管力度。把责任落实到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身上。“从开办者入手。”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李静则表示,过去对农贸市场开办者责任明确不够,下一步将进一步明确责任,对其开展责任追究。这一点,相关部门在调查督察过程中已进行了沟通。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目前已部署了对超薄塑料袋集中产区的专项清理,还要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检查力度。
加强监管力度不单单针对农贸市场。李静表示,要进一步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限塑令”的责任。今年已把“限塑令”实施情况纳入了全国文明城市等指标体系中,成为政府工作指标中的重要方面。
而民间“限塑令”政策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生、民间限塑小组成员毛达认为目前我们的“限塑令”要求比较高。“我想拉回来一点,更务实一些。”在他看来,一个政策不仅应该可测、在一定时间段大家可接受,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杨纬和建议我国应考虑分重点分步骤实行限塑政策。他以香港和台湾为例说,香港2009年实施限塑条例,第一阶段先覆盖单间营业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型店铺或店铺超5家的连锁店,对难管理的第三方营业的商场不做要求;台湾2002年有限塑政策,一开始把农贸市场排除在外,“因为他们知道农贸市场做不到”。后来发现餐饮业限塑执行也很差,因为外带确实需要塑料袋。2006年限塑修正案又取消了对餐饮业的要求。
杨纬和建议,在目前中国限塑行政资源有限情况下,应该重点加强连锁超市、大型卖场和购物中心的限塑,巩固其限塑成果。对一直难以解决的农贸市场超薄塑料袋及集贸市场收费问题,不妨“给予一个短期的豁免”。通过小范围试点或一些鼓励性措施,促进民间和消费零售业者主动寻求强制执行以外的减塑方法。这样既可避免法规长期处于无效状态,也可将有限资源集中、重点使用以获得更好效果。
杨纬和还建议明确中央及地方政府执行和监管“限塑令”的主体责任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限塑政策执行情况调研等。
本报北京5月2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