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转基因吗?
一面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不断扩大,一面是跨国巨头已垄断国际转基因育种市场,面对转基因技术,中国怎么办?抗拒?开放?还是自主研发?
“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针对近期出现的“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全部转基因”传言,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在2月16日重申了中国政府的“态度”。
仅过了一周,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于2月22日发布数字:2010年全球29个国家的154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1.48亿公顷,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0%。从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6倍,累计已经超过10亿公顷。
中国特立独行了?
转基因“安全”吗?
世界上第一个出现在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
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实上,食品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
自1998年起,陆续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等事件。而这些转基因技术的“丑闻”,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
例如1998年,英国科学家普斯塔个人在电视台(并不是通过学术论文或者通过权威机构)发布了他的实验结果,称用转基因的马铃薯饲喂大鼠可以破坏免疫系统。英国皇家学会针对普斯塔的报告,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评估,最后的结论是,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转基因土豆对大鼠有这样的一些危害。
这是第一个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有关的事件,它引发了一场到现在仍未平息且愈演愈烈的转基因生物安全之争。
争论的主角,是转基因的支持者美国与谨慎者日、欧。
“美国是对转基因技术态度最前卫、最开放的国家,全球大规模的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是从美国开始的。”李绍明表示,“实际上,美国的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转基因技术创新和研发。”
据介绍,美国人吃的食品中,60%~70%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在内。包括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美国人的主食中,均有转基因品种被美国政府批准种植和食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10年4月发表的最新报告《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从农户视角对美国发展转基因作物14年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情况来看,与传统农业相比,转基因技术为美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环境收益和经济收益。
欧盟和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的谨慎态度,更多地是出于其农产品进口国的实际情况,以安全问题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事实上,欧盟及日本相关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近10余年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研究,均未发现与已产业化转基因食品直接相关的安全问题。
国内多数专家认为,就转基因种子争论不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转基因粮食作物是否可安全食用;其二,转基因技术专利主要由跨国种业巨头掌握,他们可能靠转基因技术垄断别国种业市场。
美国垄断转基因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石油、粮食和美元是美国统御全球的三大战略。实际上,美国的国际战略布局基本都是围绕这三大战略展开。因此,大力发展与粮食、种业有关的转基因技术,本身就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绍明指出。
李绍明介绍说:“在全球转基因育种的市场中,美国孟山都一家公司就占据85%的份额。美国目前在转基因技术上是全球领先的,这个领先比常规育种更大,是全球垄断。”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转基因作物研发的相关技术都已经被孟山都等少数公司所控制,而且这些生物巨头已经通过专利技术和国际公约,攻陷了一些国家的粮食控制权。
目前,阿根廷国内种植的大豆99%以上都已经是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阿根廷的农民不仅要为这些转基因大豆付出额外的费用,而且从此陷入了法律诉讼的泥沼。孟山都公司已经实际上垄断了阿根廷的大豆市场和大豆种子的销售,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现在许多欧洲国家对生物技术还设有很高的门槛、不允许商业化,导致大部分欧洲生物育种公司都把总部迁往美国,反而进一步加强美国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李绍明对此不无担忧地表示。
李绍明坦陈:“这可能是不少国家在政策和立法方面上的一个尴尬选择:允许商业化的话,市场可能很快就被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占领;不允许商业化的话,差距会越来越大。”
妖魔化转基因食品“有商业推手”
既然引进转基因技术有“引进”跨国巨头的危险,中国能不能自主研发转基因技术呢?
“转基因就是把我们已知的、有用的、优良的、安全的基因,非常精确地去做一个转移,它的安全性完全能够得到保障。因为转基因食品有很多技术要求,比如说对一个植物要做转基因进去,首先它要没有任何‘不良记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内知名转基因研究专家罗云波解释说。
罗云波进一步解释道,“生物体就是基因构成的,杂交育种是一群群的基因在进行转移,就是乱选,有的甚至是随机组合来弄的,以期找到一个好的。如果用转基因的标准来评价它,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在自然界中,基因的漂移、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如农作物的花粉风一吹就到处乱跑,它也是一种基因漂移。”
“有些人说‘未来我们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的食品里头不能有转基因’,是很愚蠢的。实际上,妖魔化转基因食品及其育种背后有商业推手,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商业目的。”罗云波强调。
实际上,转基因食品已开始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国市场上出售的大豆色拉油,几乎全部都是用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生产的。
“我们国家一定要大力地发展转基因种子,大力地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产业。不然市场一旦放开,我们的种业就有可能会全军覆没,遭受灭顶之灾。”罗云波指出。
罗云波颇为“痛心疾首”地表示,“例如大豆是我们的原产,我们当初在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没有开展大豆转基因种子研究。现在大量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卖到中国来,中国的大豆已经面临灭顶之灾了。”
“不搞转基因,就要落后挨打”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生物研究与产业化政策日趋积极,把发展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2006年,我国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008年7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从技术角度看,转基因和常规育种都是品种改良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相对精确和定向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其本身不存在安全性问题;从产品应用的情况看,全世界至今未发现有安全性问题;从育种技术的发展看,已经逐渐由经验育种向精确定向育种的方向转变。”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万建民教授认为。
而在当前的国际技术格局下,“我们不搞转基因育种,肯定要落后、挨打。”万建民说,“我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也去研究转基因育种,使之成为我们的专利产品。”
何谓转基因
转基因,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因其安全性在国际范围内未确定,尚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