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垃圾分类三个月减量7% 居民积极性仍需提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7日14:32  南方都市报
“垃圾围城”之痛,广州也未能幸免。如何突围是整个城市的难题。 “垃圾围城”之痛,广州也未能幸免。如何突围是整个城市的难题。

尽管目前对垃圾焚烧还存在争议,但垃圾分类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之困的普遍共识。 尽管目前对垃圾焚烧还存在争议,但垃圾分类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之困的普遍共识。

  摘要: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一边是城市的高速发展,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垃圾围城”之痛,广州也未能幸免。如何突围是整个城市的难题。2009年底,伴随突围目标而起的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风波,一直牵动着广州整座城市,上月22日,番禺公布初步选址排序,最终选址呼之欲出,但风波似乎并未能随之停息,争议未断、分歧仍存。南都记者历时一年多调查,试图呈现这场风波中的各方利益诉求,梳理广州突围之路。

  作者:林劲松 许晓蕾 邓婧辉 李健 吴梦纾 张俊杰 裘萍 

  共谋出路

  ●垃圾分类制度及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优先于垃圾焚烧厂的建设。

  ——— 以巴索风云等为代表的华南板块居民

  ●垃圾焚烧和填埋都有补贴,为什么垃圾分类没有?

  ——— 分类得环境资源管理公司总经理杨静山

  尽管目前对垃圾焚烧还存在争议,但垃圾分类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之困的普遍共识。

  广州在过去这一年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尝试。特别是今年4月1日,内地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广州市在16条街道、6个小区、万科和保利在管小区、全市农贸市场等区域率先强制实行垃圾分类。

  三个月过去,实施情况如何?

  2011年6月28日,广州市城管委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的垃圾处理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是史上单个季度最大幅度的垃圾减量。

  然而南都记者走访试点小区发现,一方面居民指责分好类的垃圾被环卫工混合收走,挫伤积极性;另一方面,环卫工人则抱怨垃圾分类后,工作量大增。部分试点社区垃圾分类已经流于形式……

  这一切,难免让人担忧,广州此次垃圾分类,是否又会重蹈十年前推行垃圾分类失败的老路。

  垃圾处理的出路在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出路又在何方?

  顽固的习惯

  “分类只是多了几个垃圾桶”

  位于天河区林和街的紫荆花苑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广州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之一,小区内每个单元楼下,都有至少两到三个垃圾桶,包括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等,另有数个红色有害垃圾桶分布在小区里。

  2011年4月中旬的一天,南都记者来到小区时,居民黄先生正把一个白色塑料袋扔进了厨余垃圾的桶里,这个白色塑料袋里装着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饭盒以及一些剩饭菜。

  黄先生在小区内一家商店打工,已经在小区住了三年了。他说,设置充足的垃圾桶让大家都很高兴,不过高兴的理由仅仅是,垃圾桶多了,再也不用把垃圾堆到外面来了。大部分居民仍不会分类投放,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南都记者打开几栋楼下的垃圾桶,发现各种颜色的垃圾桶内的垃圾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用塑料带打成一整包的垃圾,既有可回收垃圾,也有不可回收、厨余垃圾。

  在四楼的楼梯口,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有一大堆用白色塑料袋包裹的垃圾,尽管墙上写着“请勿将塑料袋扔进桶里”的字样。

  而这样的情景,在其他试点小区也同样存在。

  被挫伤的积极性

  “我们分了,又被你们收归一袋”

  “当我看到环卫工把我分好的两袋垃圾,又一股脑塞进了背上的大桶里,那一刻真泄气。”垃圾分类实行半个月后,家住白云区景泰直街的退休居民邓姨如此抱怨。

  4月1日后,一楼新设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回收桶,墙上张贴的分类指引宣传单,都成了社区里的新鲜事物。城中热推的垃圾分类,成了邓姨和街坊们的话题热点。可到底家里该按楼下摆放的两类分,还是依据宣传单上的四类分?除了一般为人所知的可回收物外,哪些归厨余、哪些归其他、哪些归有毒,街坊们众说纷纭,各有理解。

  派发到户的宣传单上文字太小颜色太浅看花眼,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邓姨多从电视新闻上获悉,“可毕竟电视、文字都是灌输式的,那么多各式各样的物品,根本无法一一记牢,准确归类。”半个月来,邓姨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家垃圾分成厨余和其他垃圾两类,至于分得对不对,邓姨坦言不知道。

  尽管楼下设有两个分类桶,可由于每天晚上环卫工都会摇铃上门收垃圾,所以,楼上居民还是习惯把垃圾投放到设置在每个楼层的大垃圾桶中。大多数居民还是维持了原来的习惯,一个抛物线远投,“嘣”地一下,就把大袋的垃圾就丢进大桶里,分类投放无从谈起。

  邓姨专门观察过几次环卫工上门清收的情况。“每一次,我见到的环卫工都是只背着一个桶,然后把楼层里所有的垃圾一把把地抓起放到桶里,包括我分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去到这个环节又堆放在一起,那一刻真泄气了,感觉分和不分都一样,还不如不折腾。”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邓姨选择了每天把两袋垃圾从楼上拎到了一楼分类投放。

  和邓姨一样,街坊陆姨也很苦恼分好的垃圾又被环卫工混在一起。有几次,她很想问问环卫工,“我们分了,但又被你们收归一袋,是不是没用呢?”

  政策的盼望

  “政府应用建焚烧厂的力度推垃圾分类”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广州就曾进行垃圾分类。2000年,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十年中,广州的垃圾分类却渐渐名存实亡。

  如今,分类宣传不到位、分类习惯难养成、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杂烩……这些以往垃圾分类失败的原因,如今又再次出现苗头。这种情况,让巴索风云和樱桃白们感到担忧。

  “垃圾分类制度及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优先于垃圾焚烧厂的建设”,以巴索风云、樱桃白、云游、珊瑚天使为代表的这些华南板块居民,在2010年致全国人大的“公开信”中,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他们在祈福新邨、丽江花园推行“绿色家庭”志愿者活动,进行民间垃圾分类试验。为了督促广州市城管委,甚至还为城管委送去了一个闹钟。

  “焚烧厂不管建哪里,都必须保证安全。分类是垃圾安全焚烧的前提。”在他们看来,政府应该拿出建设垃圾焚烧厂的力度,去推行垃圾分类。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才是决定垃圾分类成败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类减少了焚烧和填埋垃圾的数量。垃圾焚烧和填埋都有补贴,为什么垃圾分类没有?”在东山区推行垃圾分类的分类得环境资源管理公司总经理杨静山一直呼吁,政府推行垃圾分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改变现有环卫体制,对垃圾分类企业给予垃圾填埋和焚烧同样的政策支持。

  陆姨觉得,环卫工应该是分类清收,分类转运,再交由后续单位分类处理,这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

  此外,陆姨认为,居民源头的宣传一定要做到家,“最起码分类指导员要每户都亲自入户宣传指导一遍,分类指引也不怕每层都贴。一开始,这些宣传工作必定是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

  -->    虽然大楼里住户还没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陆姨也曾被先生“揶揄”:“个个都无分,喺得你分,分了都无效果!”可陆姨听了笑笑之后,还是“一意孤行”,她觉得,凡事都得从一人两人开始做起,“不然大家都不分,始终还是没法推行下去。”

  环卫工的苦恼

  “带上妈妈一起分类垃圾”

  “居民都没有分类,我们能怎么办?”说起垃圾分类,三年来负责紫荆花苑小区的环卫工人李先生边说边从一推车的垃圾中拣出啤酒瓶。

  每天下午5时,李先生会把居民楼下各个垃圾桶里的垃圾收集好,并集中进行分类。不过,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一车“大杂烩”。李先生说,他们能做的“垃圾分类”,只是把垃圾中的啤酒瓶等可以作为废品变卖的垃圾分拣出来。由于垃圾太多,他无力再一一进行细分。

  对李先生来说,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工作量大增。他坦言,同事们对垃圾分类都没有积极性。由于工资低,他们倒是习惯性地拣出一些废品来变卖,以贴补家用。

  4月份以来,海伦堡小区的清洁工邓粮仓也感到工作量大了很多,“每天要花1个多钟头把厨余垃圾分拣出来”。他说,公司为工作人员开过会讲解垃圾分类的事,要求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出来,“有的住户不分,只有我们自己分”。但是有的人要负责8个楼梯的垃圾和清洁,“忙都忙不过来了,哪有时间分拣?”

  带上妈妈、妻子来干活,这在景泰东社区的环卫工垃圾清收分类工作中不是个别现象。“垃圾量没变,可分拣量大了,不得不找个人来帮忙。”负责景泰东社区垃圾清收的环卫工们如是说。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朱盼在景泰街环卫站工作。这个辖有2200多户居民,约有近100条梯道的社区里,共有6名环卫工人负责全社区的垃圾回收分类工作,站里最年轻的朱盼,承接了18条楼梯的垃圾回收工作。

  “现在分类的居民还是少数,我负责的楼栋大概有15%开始分了。”4月19日晚上7时,朱盼带着50岁的妈妈,骑着垃圾车,载着垃圾桶、扫帚、铁铲和编织袋,准时来到工作地点。

  垃圾分类的工作在楼下进行。收集完垃圾,下到一楼,朱盼放下桶,母亲王玉勤熟练地开始给垃圾分类。“这些物品归我们自己拿去卖钱的,拣细点就相当多赚一棵葱钱吧。”边说边拣,碰见有剩菜剩饭,王玉勤毫不在意酸酸臭臭的汤汤水水,伸手一把捧起,转身倒进了身后的蓝色大桶里。其间,一名专门负责清收厨余垃圾的环卫工骑着垃圾车,绕着社区来回收运。

  “我捡垃圾都捡了好几年了,哪些可回收,哪些可卖钱,都是知道的。不过儿子最近告诉我,还要另外把厨余垃圾和电池、灯管等有害垃圾另外装,这也不是很难。”借着街巷里昏黄的路灯,王阿姨依旧眼明手快。一个纸卷心也挑出,就连包着菜渣骨头的湿报纸,王阿姨也先朝厨余垃圾桶里抖干净,再把湿报纸归在纸类回收袋里。

  ■ 调查档案

  ●2010年初,广州市城管委在越秀区东湖街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标志着广州市新一轮垃圾分类大战拉开序幕。

  ●2010年3月23日,广州市首座餐厨垃圾处理示范点在天河区燕岭路473号鱿鱼岗压缩站旁诞生。

  ●2011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

  ●2011年5月1日起,广州城管部门对试点区域内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正式开罚。不过至今未有罚单见诸报道。

  ●2011年6月28日,广州市城管委通报,今年第一季度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的垃圾处理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垃圾分类 垃圾围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