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黄海
8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在北京延庆县张山营镇、沈家营镇、旧县镇等地看到,蓝天白云之下,崇山峻岭披着绿装,杨树、榆树、刺槐郁郁葱葱,野鸭嬉戏湿地,群鸟欢鸣林间,游客信步山野……这里是北京抵御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沙尘的第一道防线,过去大都是荒山秃岭,现在已造好面积相当于1600个足球场大小的树林,成为北京“后花园”。
过去十年,北京从房山十渡到平谷金海湖,建成绵延200多公里的防沙绿色屏障。目前全市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71.35%,森林覆盖率达到50.97%,山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较绿色屏障建设前增加1倍,沙尘天气从本世纪初的每年十几次减少到3至6次。
这是北京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英建表示,北京奥运会留下绿色发展珍贵遗产,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北京市民对建设宜居家园满怀新期待,面对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创新驱动要求不断强化,亟须紧跟绿色低碳发展世界新潮流。北京市制定发布《“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建设绿色生产体系等三大体系,实施清洁能源利用等九大工程,完善组织领导机制等十项机制,以“3910工程”全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
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今年1月,首钢董事长朱继民接过“功勋首钢”纪念牌,曾经的北京市工业支柱首钢石景山主厂区熄灭了钢花浓烟,取而代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北京累计推动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节能工作贡献率达80%左右。
努力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巩固提升服务主导型产业格局,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品牌,北京致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以创新创业为灵魂的中关村正引领北京绿色发展之路。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但中关村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低能耗运行,支撑了全市顺利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涌现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生产”样板企业。京东方总裁陈炎顺介绍,京东方北京8.5代线主体厂房屋顶全面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工厂内部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空调系统及余热回收系统,每年至少节约电量3870万千瓦时,节省天然气63万立方米,以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利用率达85%以上,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100万吨。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介绍,开发区每公顷已出让土地平均投资密度达1181万美元、创造税收1063万元人民币,每百亿GDP创造税收28.9亿元,万元GDP能耗仅0.14吨标准煤,发展效益、质量居全国开发区最高水平之列,能耗、污染居全国开发区最低水平之列,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典型园区。
绿色生产使北京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北京在“十一五”期间创造了三个第一: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降至0.582吨标准煤,绝对值全国最低;累计下降26.59%,降幅全国第一;成为唯一一个连续5年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级地区。严重缺水的北京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一五”万元GDP水耗降至29.4立方米,累计下降40.46%。
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北京立足首都特大型消费城市特点,积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引领消费新时尚。
住在石景山区的李女士说:“今年涨了停车费,我尽量坐地铁进城,开车时间减少一半以上,出行‘低碳’多了。”北京正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扩大绿色出行。上半年实施28项综合“治堵”措施,加快建设8条在建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快速路公交专用道,有效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措施,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40.9%。
北京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十一五”完成3000多万平方米既有建筑和40家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北京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平方米,完成2000家公共机构系统化节能改造,最大限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北京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在100个单位开展了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建设,实施600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建设;2010年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41%,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这是北京积极培育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努力之一。
今年7月,延庆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延庆作为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新能源示范区,建设阳光浴室、沼气发电等一批示范项目,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北京将加快打造延庆这样的绿色城市发展典范,推进2个试点区县、3个试点镇、50家试点企业作为绿色区域试点。房山区、门头沟区近年关停全部小煤窑、小矿山,矿区群众从挖煤变种树,两个区的生态环境日渐改善。
践行绿色办公,引领绿色商务,鼓励绿色消费,打造“绿色酒店”,建设“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北京”深入人心,绿色低碳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
2010年1月,大兴区启动南海子公园湿地修复工程,仅用8个月就建成3700亩生态景观区,彻底改变了当地脏乱差的现状;公园规划面积7.86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颐和园大,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北京最大湿地公园。
让森林进城,让公园下乡。“十一五”期末,北京市公园数量从“十五”末的190个增加到339个。建立三级城市森林公园体系,城市中心区已建成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重点的一批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城乡接合部目前共建设海子公园等郊野公园48个;郊区新城建设大兴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11个。
让“城市青山环抱、市区绿地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现在北京已基本形成城市、平原、山区三道生态屏障,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良好级别。
让河流风貌再现,使“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提升,境内3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永定河2010年建成“四湖一线”,重现长河观柳、卢沟晓月美景。
让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洁,城市更清新。2010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1.51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39.73%,超过国家下达任务指标19.33个百分点,减幅居全国首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至9.2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削减20.67%,超出国家下达任务指标5.97个百分点,减幅居全国第二。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达78.4%(286天),创下连续12年改善以来的最高水平。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蒋力歌表示,“十二五”北京将继续着力打造天更蓝、山更青的绿色环境体系,打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环境、优质人居环境的宜居城市,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服务于当代市民、又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宜居家园。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