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法新
全球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学界一直有争议。近期欧亚部分国家遭遇的极寒天气似乎给“变冷派”提供了有力支持——水城威尼斯罕见地因河道结冰停航;布鲁塞尔著名雕像小尿童也因寒冷暂停工作;塞尔维亚自1月下旬开始的严寒天气迄今已导致多人丧生,境内约5000公里路段无法通行,偏远地区约7万民众被大雪围困;在法国,严寒和降雪使部分高速公路临时封闭;在中国,北方地区遇到了近年来最冷春节和最冷元宵节,1月下旬以来,全国有42个气象站出现极端低温……
在解释低温天气成因时,很多媒体都在报道说,有专家已经指出,未来20~30年,全球将进入“小冰期”时代。尽管大多数公众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小冰期,但这个词还是迅速走红网络。
全球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最近几天,中国气象网的官方微博多次解释说,气候变暖仍然是趋势,不会出现所谓的小冰期;英国气象局也已经辟谣,批驳媒体关于全球已经进入小冰河期的报道。
中国气象网的微博甚至还不客气地指出,关于小冰期的诸多报道缺乏科学依据,公众不可轻信。
事实上,本世纪以来,全球多次出现过低温天气。但在不少科学家看来,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的低温天气并不能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更重要的是,与其争论变冷还是变暖,不如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测和应对,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在说冷冬还为时过早
近期,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寒潮笼罩下的欧洲,可2月3日世界气候组织发布的一则分析认为,尽管最近几天,欧洲的一些地区打破了近年来最低温度的纪录,但就欧洲大部分地区而言,今冬低温的时间不大可能打破2009年年底~2010年年初那个冬季的纪录。
数据显示,2011年12月~2012年1月,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高于正常范围,而2009年~2010年欧洲的那个冬天,低温寒潮天气一直从2009年12月中旬持续到第二年的2月。因此,当前的严寒天气并不意味着今冬是欧洲最冷的冬天。
我国的情况如何?2月2日,中国气象局通告,1月下旬全国各地入冬以来气温最低阶段,全国有42个气象站出现极端低温,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市。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说,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平均气温为-5.5℃,较常年同期偏低0.9℃,但比去年同期偏高0.6℃,为近27年来同期次低值。
据专家介绍,一般“三九”和“四九”的时候最冷,但今年这个最冷时段往后拖了一点,“五九”时依然很寒冷。不管是欧洲还是我国,总体看,仍属于正常范围。
再有,专家也提示,判断一个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要从整个冬天的时间段和全球范围来讨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寒潮笼罩欧亚部分地区,但北美的一些地区正在经历气温超过平均值的冬天。有报道称,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内,全美各地共打破2890多个冬季最高气温纪录。
大气环流异常等因素导致近期极寒天气
就欧洲的情况,2月2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分析说,当前席卷欧洲的严寒天气是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造成的。该系统正在阻止大西洋的温暖气流向东进入欧洲。自北而来的冷空气遭遇地中海吹来的一股强湿气流,给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地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意大利带来大雪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认为,欧洲等地区的严寒天气将持续几天,但具体会持续多久,取决于高压气团带来的阻挡效应什么时候结束。
而我国的低温天气,专家认为,与北极冷空气入侵、拉尼娜现象,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等因素有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分析,造成我国近期出现低温寒冷天气的主要原因是,1月下旬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极地冷空气经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不断地侵袭我国,且冷空气强度较强、频次较多,造成气温持续的下降,且中间没有回旋的状况,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一直处于持续低温的状态。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郭艳君分析认为,去年12月入冬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易导致我国大部冬季气温偏低。同时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强,海陆热力差异加大,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带来冷空气。
此外,很多专家也关注到1月中旬后期,大气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例如,北极涛动(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出现明显转折,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同时高纬地区乌拉尔阻塞高压建立并维持(乌拉尔阻塞高压位于乌拉尔山附近、欧亚交界区域。阻塞高压的建立和崩溃常常伴随着一次大范围甚至半球范围的环流型式的剧烈转变——记者注),这些现象都有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
是否真的进入小冰期
最近几天,在讨论低温天气成因时,很多媒体都引用了国外媒体关于“小冰期”的说法。这则信息最早的源头来自一家英国媒体的报道——有专家指出,未来20~30年,全球将进入小冰期时代,而今年欧亚地区出现的极寒天气正是小冰期的开端。
英国气象局很快出来辟谣,否认了媒体关于小冰期的说法。据说,最早报道“小冰期”的那名记者其实并没有从专家口中听到类似的判断,只是记者自己在文章的结尾处感叹人类似乎进入了“小冰期”。中国气象网的官方微博近期也多次提醒公众,“小冰期”的说法是不实报道。
其实,对“变暖派”专家而言,最担心的是,全球变暖的事实会因个别地区、个别时段的严寒而被误读。因为在极寒天气的背景下,反对变暖说的专家认为,全球变暖的趋势已经停滞,人类不必为气候变暖而担心。
在支持气候变暖的专家看来,全球变暖是一种平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出现年际(不同年份)的波动和年代际(10年周期)的波动。
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最近曾对媒体解释说,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
气候学家认为,看气候变化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变化。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气候变化科学家所遵循的一个时间尺度。这样才能对气候变化发生的情况进行统一的比较。
而1981年~2010年间30年的气候平均值,和此前30年(1951年~1980年)的平均值比较,趋势仍然是增暖的,其增暖速率在每10年0.19℃左右。因此,“变暖派”专家认为,得出现在气候变暖趋势已停滞或减弱的结论,为时尚早。
世界气象组织的资料也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全球变暖,1906年~2005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特别是近40~50年,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式研究表明,增温更加明显,增温速率是每10年0.2℃。
具体到我国,根据我国刚刚发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951年~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 ℃,变暖速率为每10年0.23℃,比全球气候变暖速率略高,这种趋势近10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应对极端天气不能只靠气象部门
在很多支持“变暖说”的专家看来,近年来,全球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都与全球变暖相关。
丁一汇解释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原有的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被打乱,造成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导致干旱和暴雨共存,干旱现象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同时雨越来越强,小到中雨频率普遍减少,而大雨与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
更多的专家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人类除了采取行动减缓变暖外,更重要的还要提高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的水平。
在这些专家看来,不管气候将来的变暖幅度和速率多大,甚至出现逆转变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绿色转型都是无悔的选择。
也有专家认为,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原本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完全相反和对立,这很正常。也更说明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也更需要科学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气候变化机理方面的研究。
而事实上,除了预测外,应对极端天气早已不是气象部门的独家责任,需要交通、城市建设等多个部门共同重视。
本报北京2月7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