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留学生只身探寻亚马孙雨林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7日09:56  南方周末 微博
热带雨林中,一处石油作业区的场景,村落旁边安卧着石油管道。 (黄泓翔/图) 热带雨林中,一处石油作业区的场景,村落旁边安卧着石油管道。 (黄泓翔/图)

作者黄泓翔在美洲大地。 (黄泓翔/图) 作者黄泓翔在美洲大地。 (黄泓翔/图)

  海外中资企业的真实形象,被误读,还是被遮蔽?

  一位中国留学生,两度只身深入南美洲腹地,探寻中资企业在那里的开发痕迹,遍访当地政府官员、民间人士,发现了另一个你或许陌生的“中国脸谱”,这些观察未必足够客观,但也不会偏颇得不值一提,他还试图给出善意的解决药方。

  “万分紧急,我们希望联系中国媒体。”

  2012年3月5日上午10时许,我在纽约的校园里接到厄瓜多尔一个NGO打来的求助电话。

  那时,中国驻厄大使馆已经被抗议声包围。拥有极强环境意识的厄瓜多尔,民间向来存在着反矿的运动传统。这一次对象是中资企业。

  当晚,厄瓜多尔中央政府预定与ECSA公司签订矿业合同:米拉多铜矿项目。这是厄瓜多尔历史上第一个大型露天矿项目,但也因为其位于南部生物多样性与文化传统丰富的土著人栖息领域,合同的审批与签订拖了一年多。

  ECSA(EcuaCorriente)本是一家加拿大公司,2010年被中铁建集团与铜陵有色合资的中铁建铜冠公司收购,从而成为厄瓜多尔最大的中资矿业公司。

  这只是中国政府近年“走出去”战略的一个缩影,中国驻厄大使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有二十多家中资公司在厄瓜多尔从事项目开发,投资总金额已超过22亿美元。厄瓜多尔已成为中国在拉美最大的投资国之一。

  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某某中资企业克服困难在非洲、南美立足的振奋人心的报道,但是一出了国门,却又总能听到另外版本的声音。

  “你知道吗?很多非洲人并不那么喜欢中国人。”刚来美国时,当谈到“非洲兄弟”,一名在非洲工作过数年的朋友小心翼翼地对我说。

  海外中资企业的真实形象,究竟被误读了还是被遮蔽了?2011年12月,2012年3月,我两度踏上了厄瓜多尔,走进亚马孙。

  NGO的“眼球战术”

  “我们直到两天前才知道这个合同要签订了,这显然是总统的政治策略:3月8日就是全国反矿大游行了,如果不在那之前签掉,之后可能更难。”费丽莎是厄瓜多尔环保NGO “AccionEcological”中负责矿业项目的工作人员。

  “时间太仓促了,来不及深思熟虑,我们只能去中国大使馆提交请愿书。”费丽莎描述道,当日8个抗议者闯进使馆的秘书办公室后,用丝巾把门反锁起来,要求见大使。

  当厄瓜多尔军警最终包围了请愿者并且剪断丝巾时,费丽莎还不慌不忙地从里面拍照。被逮捕不算什么,让事情引起关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使馆工作人员说这跟他们无关,让我们去找政府。”但是在费丽莎看来,中方作为投资者,应该正视厄国中央政府在该项目上的不当操作以及民间的反对声音。

  请愿活动并没有出现任何暴力,费丽莎笑着说,“何必呢?毕竟本来不对的就是我们总统,他违法了。”激进而非暴力,眼球战术和法律途径并用,是“AccionEcological”的信条。他们并不特别针对中国人和中国政府,而是聚焦矿业开发本身和政府责任上。

  在厄瓜多尔的相关法律里,一个矿业协议的签订,首先是由开采公司提供环境影响研究(可以由公司自己进行也可以由公司向第三方购买),然后环境部会召开会议咨询当地民众的意见,反复审议环境影响研究并对其中不合理部分驳回要求修改,如果最终通过,才会颁发环境许可证。在那之后,公司才能与政府签订开采协议。

  然而,米拉多铜矿项目,环境许可证还没有被颁发,环境影响报告中的诸多争议也没有得到解决,协议却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提前签订了。

  “政府说,我们是少数激进而不明真相的生态学家,被政治右派势力利用了来进行政治上的斗争。”费丽莎苦笑着说。

  “反发展”还是“自然权利”?

  “但矿业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你们就不想让当地多修点学校和医院吗?”我问费丽莎。

  她反应激烈,“历史证明了,矿业和石油给资本家和政客带来了财富,留给当地人的永远是污染、贫穷和开采后的一片狼藉。当地人也许会分得一杯羹,但得不偿失。”

  不少反矿者甚至认为,矿业还让当地人失去自由发展的可能,“当地人会不得不依附于石油、矿业之下,再无其他选择”。

  在北方石油重镇科卡,NGO“AMAZON WATCH”的美国人米奇也向我讲过类似的话:“一个爸爸,四岁的女儿因为石油污染而得癌症死了,但是埋葬了女儿,爸爸又回到石油公司上班。他没有其他选择。”

  “你说的其实是很荒唐的逻辑,”费丽莎严肃地反驳我,“教育、医疗等,本来就是政府基本的义务,为什么人们非得以喝带重金属元素的污水来换取呢?”

  厄瓜多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自然权利”列入宪法的国家,公众对资源能源等大型开发项目的质疑从来没有消弭过。费丽莎认为,南美亚马孙地区从来没有这样的大型矿业项目,在缺乏经验和足够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它很可能重蹈当年雪佛龙石油污染案的结果:企业和政府的荷包丰满,当地则成为全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区域。

  “我们符合环保规定”

  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份大小的厄瓜多尔,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亚马孙丛林中至今居住着与世隔绝的土著人部落。根据《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他们拥有“不被外界侵扰”的权利。

  然而,数十年来,道路和石油管道插进了茂密的雨林,大量的人口拥入和毁林,催生了一批高度依赖石油的城镇。而当地原住民土著人,“Waorani(厄瓜多尔一个主要土著人部落)已经不是Waorani了。”美国人米奇感慨。

  索拉达在科卡一家帮助土著居民维护权益的NGO工作。在她看来,石油行业一方面给土著人的健康带来了危害,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被金钱诱惑,为了牟利而大量捕猎,开始跟开采企业谈价钱,出卖自己的土地。

  今天,矿业和水电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企业的身影日益活跃:中石油中石化成立的安第斯石油公司是最接近Yasuni热带雨林ITT地区(此地区被认为是厄瓜多尔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的石油公司;中水电承建的科卡科多水电站,建成时将是厄瓜多尔最大的水电站。而中国铁建合资公司旗下的厄瓜多尔科里安特公司(ECSA),则是上文提到的这次反矿运动的主要对象。

  “我们花巨大的成本打斜井,从而减少地面上的森林破坏面积;为了避免水污染,我们将废水进行处理后,注回地下;我们对空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都完全符合厄瓜多尔环境部的规定指标。”介绍者海洛是中资企业安第斯石油公司负责环境安全的官员。

  这位厄瓜多尔人为自己的中国东家辩护,“在开发时符合环境部的各项规定之余,还努力为当地经济创造机会,捐资给学校等,我们已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了”。

  受访的厄瓜多尔环境部副部长与专管Yasuni地区的官员,也表示中国公司,乃至于在厄瓜多尔的所有石油公司,其实都是符合这些规定的。

  支持开发者将民间的反矿声归咎于当地人观念太保守,不了解经济开发的巨大作用和意义,所以才拒绝走一条显然正确的道路。当然,“一些国外资本驱动当地的NGO,煽动不明真相的土著人一刀切地反对石油、矿产的开发。这就是他们的生意”。在一些中方人员眼里,一些环境NGO甚至是某种资本诉求的非理性力量。

  中资人员觉得,至于能否跟地方民众取得一致应是厄国政府的职责,这种责任不该由中国公司来承担。

  “什么是符合环境部的规定?那些规定本身就是关于你能破坏多少、怎么破坏的规定!”娜塔莉亚是另一个NGO Pachamama Foundation的官员,她告诫笔者,一定要看透这所谓的环境规定的本质。

  而索拉达则相信,尽管厄瓜多尔有着严格的环境法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执行却并不好,“漏油之类的事情经常发生,各个公司都有”。

  姚兰达卡卡巴是厄瓜多尔前环境部长,她也认为当前环境法规与执行之间仍有着鸿沟。这其中,石油公司的封闭和监管力度的不足都是重要原因。“几十年前,环境部长必须要有石油公司的批准才能去石油区视察。几年前,我曾经向中国石油公司请求一次跟他们领导人的关于环境的会谈,但是他们没有批下来。”

  被封闭助长的对立

  2012年1月,安第斯石油公司的区域里,发生了厄瓜多尔民众第一次针对中国公司的激烈抗议事件。当地人聚集起来挡住道路,阻止该公司设备进山。3月,米拉多铜矿协议的签订又引发了民众首次针对中国企业的抗议行动。

  中资企业的脸谱,到底特别在哪呢?

  “他们特别封闭。”教师露琵塔说。她原先为NGO工作,在她看来,即使各国石油企业总体封闭,但中国公司表现仍然欠佳,“一方面,他们在石油开采区拒绝外人进入。另一方面,他们严格管理自己的员工,不愿意让外界了解他们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和一般民众、NGO打交道,只是跟中央政府谈”。

  在厄瓜多尔的一家中资石油公司营地,我以大学生路过考察为名希望进入参观。

  “我们不可能让你们进来参观的,中国海外公司都这样,一般参观的要么是国内来的领导,要么是业务合作方。”负责保安的中国人操着四川口音,表示麻烦。

  “那么,我们可以跟这边的员工随便聊聊吗?比如去哪吃饭啊游玩之类的事情。”

  “不可以。我们的员工跟外人见面有严格规定,从这里出去都有限制的,还要带保安。”

  “为什么呢?”

  “有恐怖主义之类的东西,你看这里离哥伦比亚那么近,游击队什么的也不远……”

  我的同行者由是感慨,“对中国大学生都这样,当地人想要接触,会有多难?”

  这种隔离,确实助长了某些对立情绪。在安第斯石油公司的开采区域之一,也是土著人部落Waraoni人的栖息地,村民代表雷(化名)满腹牢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做得不好,一些有害物质只是直接掩埋,还污染了我们的水源;他们对当地民众缺乏尊重和交流,往往用一点钱来打发……”

  出于不满,雷曾经和几个村民阻挠中国公司搬运机械设备进山,以致被以“蓄意破坏”“恐怖主义”等罪名起诉。但他拒绝带我去污染现场查看,也不愿意被拍照片。向导解释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要写的故事,不比他的生活更重要。”

  我试图向露琵塔转述中资公司采取的环保措施,诸如把废水注回地底和打斜井时,她却淡淡说道:“但是,你怎么能相信一个来自自己70%的水源都被污染了的国度的公司呢?更何况,他们不跟任何人沟通。”

  除了信息披露很少,中资企业及员工还被当地人认为不能理解、欣赏当地的文化。“他们眼里只有钱和经济发展。”Pachamama Foundation的娜塔莉亚说。

  然而,厄瓜多尔人又何尝懂得中国人。中石化的一名基层管理者陈多尔(化名)无奈地表示:“在这里的中国石油分公司很多,其实不同省份的中国人之间也很少交流。”他觉得当地人很难想象中国人喜欢享受小圈子的性格。

  “我们只是希望保持低调而已。”安第斯石油的一位管理人员这么解释所谓的封闭性。与美国文化的开放与主动不同,中国人讲究谨慎。这也是厄瓜多尔人很难理解到的中国文化传统。

  而当我们在国内报道海外油区、矿区被“野蛮”的土著人袭击时,大概同样很难想到,在厄瓜多尔,一款新的手机游戏正由NGO主推上市,游戏的内容,便是土著人用武器与石油工人战斗,保护自己的家园。

  其实这里没有简单的对与错,更多的只是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冲突。

  “像米拉多铜矿这样的项目,如果和当地人交流沟通多一些就会好很多,哪怕是一周跟他们开次座谈会。而且其实花不了多少成本。”一位中资企业的内部人士叹息,但是他无法干预领导们的想法,也无法在国企的组织框架内寻求改变。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黄泓翔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