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垃圾分类10年无进展:前期分类不到位(组图)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

垃圾分类十年努力仍“原地踏步”。 垃圾分类十年努力仍“原地踏步”。

  一袋难登大雅之堂的垃圾,搅动着城市的神经。

  来自上海的消息,该市将倡导生活垃圾“干湿分离”——之前实行的“垃圾四分法”简化为按照“厨余果皮”(湿)、“其他垃圾”(干)进行分类投放。消息引人关注的背后,是城市中日益堆集的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10年时间,尽管各城市一直在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垃圾分类问题一直在“原地踏步”。

  A 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垃圾,被称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个保守估计的数字,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王维平,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是国内知名的“垃圾问题”专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建设部在2000年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但不幸的是,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以北京为例。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开始垃圾分类。然而,10多年过去了,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市统计局副局长王红在一份提案中透露,逾六成被访者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b 前期分类不到位

  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也好到不到那里。上海市有关部门表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市民在处理垃圾时无所适从。

  “如何分类都搞不明白,分类工作怎么能真正落到实处呢?”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张载养因此十分感慨。

  C 后期处理“大锅烩”

  不过,在更多人看来,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艰难,固然有市民的观念问题,但最大的阻力却并不在此。

  孙明国是北京一小区的居民,每天早上,他都会响应社区的号召,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后,分别投放到小区内分别写有“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字样儿的两个垃圾桶中。但孙先生发现,运垃圾的工人却将两个桶中的垃圾全倒进了一辆垃圾车中。

  对此,北京有关部门表示,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就要在居民分类投放后,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但现在还做不到垃圾的分类运输。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是导致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D 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有数据指出,现在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少建填埋场,唯一的出路就是减少垃圾。”专家表示,不妨借鉴国际经验:日本也经历过垃圾围城之痛,后来他们实施了系统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在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投入巨额资金,并进行技术创新,顺利带动了前期分类。几年间,日本垃圾产量就猛降了一半。

  “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的漫长努力,但永远不做,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状况就永远改善不了。”王维平说。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垃圾 分类 回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