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飞利浦问题节能灯调查:低价竞争导致质量下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9日15:16  南方周末
问题节能灯背后折射出,飞利浦节能灯的贴牌模式在中国走到了“十字路口”。(东方IC/图) 问题节能灯背后折射出,飞利浦节能灯的贴牌模式在中国走到了“十字路口”。(东方IC/图)

  飞利浦节能灯不节能?

  产品上黑榜 代工遭质疑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袁瑛 实习生 张晴

  飞利浦登“黑榜”

  全球照明巨头飞利浦登上了节能灯“黑榜”。

  2011年3月31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53种节能灯比较试验报告,在对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33家企业的节能灯抽检中,有超过两成的节能灯达不到节能效果,超过七成的节能灯功率实测指标不达标。其中,飞利浦赫然在列。

  登上“黑榜”的飞利浦照明产品是其一款5瓦节能灯,检测结果显示,其实测功率超出6瓦。这意味着,这款名为“节能灯”的产品,非但不节能,反而还特别耗电。

  4月26日,飞利浦照明公关经理胡征宏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飞利浦照明已经做了内部自检和清查,针对2010年10月之前相关批次存在功率偏高的产品,已经开始主动撤回。”

  公开资料显示,飞利浦连续三年中标“国家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项目”,其8瓦、11瓦、14瓦等规格在内的产品都在国家推广产品之列。

  多位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次曝光的节能灯产品质量问题,要么是飞利浦的产品设计问题,要么是飞利浦代加工环节出了问题。

  飞利浦在国内主要采取代工生产模式。据了解,其主要代加工厂分别是浙江阳光照明、横店得邦以及杭州飞华。这款5瓦的问题产品究竟从哪个工厂流出,包括飞利浦以及其三家代加工厂都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作答。

  从节能灯构造来看,一个完整的节能灯包括灯管、灯头、塑料件及电子原件在内的多个零部件。目前,这些零部件的生产散落在中国各个角落。其中广东中山古镇,素以生产整流器等电子元件出名,而千里之外的浙江临安高虹镇,则生产了全国近2/3的灯管。“飞利浦找到的代工企业,并不是个个都具备实力,并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曾为飞利浦做过少量贴牌业务的广东雪莱特照明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魏志权告诉记者。

  而作为飞利浦在国内最大,也是合作时间最久的代工厂浙江阳光照明集团,其副总经理章涧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问题是个常识,是产品设计方案出了问题,具体到零部件,应该是整流器。”“中国的节能灯市场就像个垃圾场,”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会长郭修对记者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节能灯市场规模大,但进入门槛太低。”

  对于问题产品的具体成因,飞利浦并未正面回应。

  代工厂成本之困

  从2010年开始,飞利浦的代工厂就开始感觉到压力。

  “原材料上涨幅度如此之大,已经超出了每一个链条的承受能力。”飞利浦的另一家重要的代价工企业——横店得邦照明的一位主管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横店得邦于1997年开始涉足节能灯代加工生产,2002年获得飞利浦这笔大单,成为后者在中国重要的代加工企业之一。

  不论阳光照明、横店得邦还是杭州飞华,作为整灯的外加工企业,每年都有大笔的外购,既包括塑料件等辅料,也包括节能灯的核心部件——灯管,这已是业内公开的事实。

  而这些灯管,大多来自附近临安市的高虹镇,全国整灯企业60%的灯管采购自高虹。这个距离浙江临安市20公里,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山沟里,聚集了初具规模的节能灯和灯管生产企业四百多家。高虹镇生产的灯管,占据了全国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去年开始,企业只能稳住不亏损,赢利无从谈起。”该镇最大灯管生产企业钱利照明董事长毛立钱说。

  始作俑者,是连续不断上涨的稀土价格。自2010年11月份至今,稀土产品价格成倍增长,最高涨幅达124%。在稀土产品价格的传导下,作为灯管重要原料的三基色粉(即稀土粉)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稀土粉的用量多少,直接决定了灯管的质量和成本高低。

  “以前没听说高虹的企业用卤粉做灯管的。”高虹镇高乐节能灯生产厂黄时根师傅所说的卤粉,是一种相比稀土粉价格低廉、品质却极差的原料。“如今,小一点的企业也开始用卤粉做替代品,大一点的企业则使用比例较低的稀土粉混合荧光粉。”

  代工模式下层层外包的结果则为质量“隐患”埋下伏笔。外包生产厂家无法从加工费中获取利润,自然会选择通过降低原材料成本获取利润空间,而稀土价格的上涨更进一步挤压了代加工厂的利润。“原材料上涨,代加工厂担心丢掉客户只能默认拿单下来做,背后偷工减料肯定是不会跟飞利浦说的。”临安泽宇照明电器董事长章月平一语道破个中缘由。

  据了解,飞利浦与代工厂之间通常根据工厂提供的成本清单,加上一个固定的利润率,构成飞利浦从代工厂购买产品的价格。“这个利润率最多不超过5%,大企业的成本核算很低。”节能灯业内人士透露。

  显然,这种“金字塔状”的代工链条,对企业的质量监控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抽检包括驻厂抽检,是代工企业产品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一直为德国照明品牌欧司朗做代加工的佛山照明,其华南区销售经理陈文基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说,“包括飞利浦在内的贴牌生产模式,仅靠抽检目前无法把控产品质量。”

  而作为节能灯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国家产品标准和认证,在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会长郭修眼里也几乎“形同虚设”。“为了认证而认证,有关部门只收检测费,后续管理、监控跟不上,每年的年检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昔日伙伴,今日对手

  “大家都在观望,看看别家(飞利浦的其他代工厂)采取什么行动。”一家飞利浦代工厂的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成本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空间挤压,使得飞利浦和其代工企业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微妙。

  5年前,代工厂或可通过各种途径消化掉原材料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然而近几年,节能灯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如果成本都由工厂来承担的话,一方面不公平,一方面我们也无法继续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上述高管抱怨道。

  然而,面对数十万家鱼龙混杂的中国节能灯生产企业,飞利浦这样的国际品牌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十分明显。“在国内有完全议价能力的企业不多,目前所有代工企业都相对弱势,大品牌稍有不满意,就把代价工厂的订单转走,国内节能灯企业太多了,大品牌找代工并不难。”郭修说。

  一面是成本压力增大,一面是议价能力不足,对于国内大型的节能灯代工厂而言,也想摆脱飞利浦等国际照明品牌的束缚,不愿总替他人“做嫁衣”。

  2008年,国家为鼓励高效照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高效照明产品补贴计划,这为节能灯等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该计划对居民购买高效照明产品补贴售价的50%,对企事业单位购买补贴30%。“我们连续三年中标,给我们带来的销售拉动达到一千多万元。”雪莱特经理魏志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以阳光照明为例,2010年一年,这家公司销售各类节能灯2.4亿只,其中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量为925万只,高效照明补贴收入占其利润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约50%。而飞利浦通过招投标进入高效照明推广项目,每年推广任务量也在950万只左右。昔日的“大牌”与其代工厂几乎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大家都能达标,最后考虑的更多的是价格,这对一向高价位的飞利浦来说压力比较大。”魏志权认为。2009年,飞利浦的确也曾经发起了一轮“降价风暴”。当时针对6瓦和8瓦的节能灯,其价格降低几乎到了与国内品牌同样的区间。

  浙江阳光照明作为1990年代就为飞利浦代加工的企业,如今已走出飞利浦的“阴影”——目前公司年产节能灯2亿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其中公司销量的三分之一给飞利浦代工,另外三分之一给其他品牌代工,剩下三分之一是自有品牌,主要在中国销售。

  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从阳光照明在近几年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举动可看出,“压缩成本到一定程度以后,阳光照明就受不了了,这条路(代工厂加工)是死路。”

  显然,问题节能灯产品出现的背后更多地折射出,在面对愈来愈激烈的中国厂商的低价竞争中,飞利浦节能灯的贴牌模式在中国走到了“十字路口”。

(编辑:SN041)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节能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