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猫日记:人工繁殖迅速扩张并非喜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13:4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贵权。陈逸航 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贵权。陈逸航 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罗文胜 雅安报道

  “以现有技术,圈养大熊猫可以大规模繁殖。”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贵权告诉记者,如果不考虑多样性因素,可以很快突破大熊猫人工繁殖数量瓶颈,“但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 

  按照国家林业局提供资料,我国熊猫人工繁殖已破解多项世界性难题,饲养繁育技术日臻成熟。2010年,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27胎38只,成活31只,人工圈养种群数量达312只;其中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繁殖16胎21只,成活17只;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繁殖8胎12只,成活12只;北京动物园繁殖2胎4只,成活2只。

  大熊猫之所以号称珍稀“活化石”,和它极为底下的繁殖力密切相关。1936年至1986年的50年间,人工饲养大熊猫约200只,其中雄性具求偶交配能力的不到10只,雌性具产仔能力的也不到30%,人工所产幼仔活到年岁以上的仅有三分之一。

  时至今日,情况大异。记者在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了解到,该基地已顺利完成25只雌性大熊猫发情配种工作,产下14胎18仔,存活16仔;发情配种率道道92.6%,受孕产仔率到达68%,完全刷新了人工条件下大熊猫雌雄本交仅有百分之几的传统经验。

  想一下确实令人兴奋!通过人工繁殖,大熊猫向国内外敞开供应,全球数十亿儿童兴奋的尖叫声,会给中国这个“熊猫之乡”,带来何等亲善效果!

  然而在专家看来,人工繁殖迅速扩张,并不是一件喜事。唐家河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谌利民披露,今年7月在四川召开的“中国2011年灵长类动物保护会议”上,多位专家对我国圈养大熊猫迅速扩张表示忧虑。宝贵的熊猫基因如果过度使用,一次疫病,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弄不好,会加速大熊猫种群的崩溃。

  事实上,国家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去年底,各地大熊猫圈养基地均接到通知,控制人工繁殖目标,加大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尽可能对野生小种群予以补充,抑制其近亲繁殖灭绝倾向;同时,国家林业局将于9月1日起施行《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禁止将非人工繁殖或者野外救护的大熊猫用于借展,避免大熊猫基因库受到损害。

  “繁殖和保护是两码事。”张贵权说,四川将花更多心思在自然栖息地保护和大熊猫健康变动状况的检测上,而不是只盯住迅速繁殖。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熊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