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江江豚告急以每年5%速度骤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9日13:15  瞭望

  《瞭望》文章:长江江豚告急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少于大熊猫,并正以每年5%的速度骤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黄兴华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前正式公布今年年初洞庭湖江豚考察结果:洞庭湖江豚数量总体仍呈下降趋势。如果现状依旧,在未来15年内江豚即将灭绝。

  长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部分长江江段,以及与长江相连的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中。近2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科学家们担心,长江江豚将重蹈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覆辙,成为下一个灭绝的淡水豚类。

  洞庭湖江豚,去留两依依。作为全世界近80种海洋鲸类中唯一硕果仅存的淡水亚种,长江江豚能否逃脱灭绝的阴影?

  种群数量少于大熊猫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启动洞庭湖江豚考察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代表,他们首度与科学家和来自林业、渔业、环保等相关行业专家合作,在洞庭湖区域使用水下声纳系统开展监测,借此更科学地了解洞庭湖江豚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洞庭湖曾是豚类最理想的栖息地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说。

  调查组发现,位于东洞庭湖的岳阳市洞庭湖大桥至城陵矶三江口水域,是洞庭湖与长江的联接处,这片水域是洞庭湖长江江豚群体和长江干流江豚群体进行迁移和交流的唯一通道,在长江中游江豚保护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并没有监测到长江江豚的活动踪影。

  在岳阳市至岳阳县鹿角镇水域,调查人员共观察到5次、7头次江豚。这片水域,尤其是煤炭湾水域历次考察都可以观察到长江江豚,但是这次的分布密度不如以往的大。

  横岭湖自然保护区是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调查组感到吃惊的是,竟然没有观察到长江江豚分布。当地渔民称,在丰水期,那里有较大群体的长江江豚活动,在枯水期湖区变浅,不适合长江江豚栖息,没有江豚活动。

  记者了解到,这次历时25小时,行程约170公里的考察,共记录到江豚48次,106头。

  “这次考察结果表明,洞庭湖江豚数量上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总的趋势仍在下降。”王克雄说。

  此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于2009年、2010年,在洞庭湖、长江水位最低的1月中旬,开展了2次江豚同期调查,江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在东洞庭湖鹿角镇地段,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岳阳县渔民张建设告诉记者,在当地,渔民将江豚称之为“湖神”,因为根据江豚“拜风”现象(头露出水面,朝着起风的方向)可避免大风暴。“如今,江豚这个‘湖神’自身难保,越来越难看到他们的影子了。”张建设对记者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官员蒋勇介绍,根据物种的特殊性和代表性,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优先确定十三个旗舰物种开展保护,中国的大熊猫、虎、雪豹和江豚是其中的四种。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现仅有1000多头,并正以每年5%的速度骤减。以前经常在洞庭湖出没的江豚,目前发现的仅百多头,成为极危级动物。

  “长江江豚非正常死亡数量远远高于国内所有濒危野生动物,是中国种群数量下降最多、下降速度最快、生存状况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蒋勇说:“如果人类再不汲取白鳍豚的教训,最后一只白鳍豚‘淇淇’的昨天,就是江豚的明天。”

  天灾人祸叠增威胁

  洞庭湖一直以来就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随着长江干流环境的不断恶化,洞庭湖对长江江豚保护的意义更为突出。但近几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洞庭湖江豚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后发现,由于气候变暖,航运、渔业、污水排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各种人类活动,洞庭湖环境受到很大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状况堪忧。

  记者了解到,洞庭湖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的重要地区,这一区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候变化也出现了加速的趋势。气候的剧烈变化对湖水流量、水温,以及其他水文因素和渔业资源的分布有极大的影响,无疑也会对长江豚类在湖中的生存带来显著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可能是间接且比较复杂的。

  例如,全球变暖对长江江豚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生物体代谢紊乱甚至中止。同时温度还会影响个体的发育,过高和过低的温度都会使发育停滞。此外,全球变暖引发捕鱼期改变,也威胁长江江豚生殖和抚幼。

  非法渔业影响长江江豚生存。非法渔业已经成为湖区常见的渔业作业方式。考察中记录到的非法渔业方式有两种,电捕鱼和定置网。这两种作业方式都是极端的竭泽而渔。电捕鱼和定置网不仅从渔业资源量上影响江豚的生存,而且这两种作业方式本身就具有伤害性,都有可能导致江豚被伤害,甚至死亡。东洞庭湖鹿角镇、鲶鱼口附近水域,是江豚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电捕鱼作业集中的区域,分布在这些区域的江豚是在和非法作业的渔民争鱼类资源,人与江豚“争食”现象明显,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江豚是非常危险的。

  无序采沙是继全球变暖、非法渔业之后,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记者采访了解到,采沙作业一直是湖区长江江豚生存面临的威胁之一。湘江上游8公里至屈原镇历来是江豚活跃区域,但这次仅观测到1头江豚。据调查人员实地调查,这段水域有3个极为密集的挖沙作业区,一是湘江上游约10公里处,共聚集有8艘挖沙船作业;二是屈原镇下游约3公里水域,聚集有23艘挖沙船;再就是屈原镇上游约2公里水域,聚集有7艘挖沙船。

  王克雄介绍,首先,采沙作业产生的巨大噪声威胁江豚生存。采沙船马力巨大,产生的水下噪声会严重干扰江豚的回声定位系统,使其无法准确定位。其次,采沙作业改变河道水文和河床形态,增加江豚生存难度。采沙船一般在岸边浅水区作业,而这些区域恰好是长江江豚的主要活动区域。活动区域被挤占,江豚被迫向主航道转移,增加了它们被主航道过往船舶伤害的几率。此外,密集的采沙作业阻隔不同水域江豚的迁移和交流,由采沙作业引起的运沙业也威胁江豚生存和江湖之间迁移。

  最后一线生机

  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注。建立保护区、人工和半自然养殖基地,是目前我国淡水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最重要的策略。

  2003年,农业部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南洞庭湖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使包括江豚在内的洞庭湖珍稀水生动物得到保护。2005年,农业部批复在岳阳建立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

  豚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降低人类活动对江豚栖息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洞庭湖航运的影响,水上保护不可能同陆地保护区一样完全杜绝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并没有真正扭转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

  调查组指出,针对一些重点水域,应提升自然保护区级别。例如,岳阳市鲶鱼口水域是江豚重要的栖息地,种群数量比较大而且稳定。但是目前水域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法律保护,存在过度渔业、航运以及商业采沙等活动,对豚类栖息地的影响严重,建议当地政府尽快将这片水域列为省级江豚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启鸿认为,除了提升保护区级别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保护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非法渔业活动的控制和打击力度。他建议在洞庭湖中目前的江豚保护区范围执行严格的非法渔业活动控制政策,严格禁止在部分水域从事电捕鱼和使用定置网。

  “我们对江豚虽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救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行动也在长江流域6个保护区大力开展。但我们也知道,我们对江豚了解还远远不够。”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官员韦宝玉说,“要改变江豚目前恶劣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摒弃部门、地域的界限,站在流域的高度,部门与社会携手,真正保护好江豚与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为了解决全球变暖现象对长江江豚的影响,蒋勇认为,极端气候条件下做好江豚的保护工作将会是今后江豚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应建立紧急气候预警方案,加强极端气候下江豚的保护。他认为,应在洞庭湖水域选择合适的、相对封闭的水域开展江豚的迁地保护,建立江豚迁地繁殖群体。此外,应在远离航道的水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域,开展水环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记者在岳阳市采访时,当地一些环保人士建议,加强对商业采沙的管理,利用沙坑作为江豚避难水域。他们介绍,洞庭湖部分水域商业采沙存在着无序、无限制的状态,严重影响江豚的生存。合理的管理和有控制的商业采沙,既有利于湖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湖区航道的稳定。在超低水位季节,湖面水域宽度有限,为了避免航行船舶与江豚的冲突,可以利用采沙留下的巨大沙坑作为江豚的临时避难水域,在这些水域禁止渔业活动,禁止采沙,保护这些沙坑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

  “我们还有机会,这个机会既是给江豚的,也是给我们自己的。”一位环保人士对记者说。□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黑老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