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灾区救援人员易出现心理障碍需进行咨询治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07:26 正义网-检察日报

  首批深入汶川地震灾区的境外媒体记者在返回后,不约而同地有了心理包袱。据媒体报道,有香港记者在回港后因不自控地感到哀伤,主动向当地“生命热线”求助,经评估后被诊断患上了早期忧郁症。(《国际先驱导报》5月27日)

  面对每天大量被挖掘出的遗体,耳边充斥着受灾者失去亲人的哭喊,加上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相信不仅仅是新闻现场的媒体记者有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就连广大参与灾区一线救援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也不同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当前,对灾区人民的心理救助工作正在大面积展开,然而,对同样受到心理创伤的救援人员,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也应该及时跟上。

  对奋战在救援一线的官兵、医护人员、新闻记者和志愿者而言,他们在目击大量惨烈、破坏性场景之后,很容易产生“替代创伤”问题。这种心理创伤,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当损害程度超过耐受极限时,会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据报道,有不少在前线奔波多日的媒体记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人哭着往回打电话,表示难以承受灾区的气氛和环境;也有人在目睹惨状之后,因不能直接参与救援,遂对于自身职业行为的价值产生怀疑;又或者是反应异常亢奋,连续高强度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抱以过高的期望而产生焦躁等情绪。俄新社记者谢平跟随俄罗斯救援队在四川地震现场采访,虽然返回北京已经四天,但他向《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自己这几天晚上一直做噩梦,食欲也不振。“可能以后都不会有比这再恐惧的时刻!我没法用语言描述,我说不好!”显然,这些救援人员同样也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其实,对救援人员开展事后的心理救助是国际救灾工作中通行的做法。汶川地震后来到中国救援的日本国际救援队人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海上保安厅设有专门的心理救助室,其他的省厅也可能有这样的心理救助机制,救援队内就有负责调整队员情绪的心理医师,“回国前我们曾接受了心理辅导”。这充分说明了对救灾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将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助纳入灾区心理救助工作整体规划,及时对救援人员实施必要的心理救助。

孙瑞灼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