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魏英瑛:救助震区孤儿更需要专业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10:26 《环球》杂志

  “救助震区孤儿,更需要专业知识”

  ——对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代表魏英瑛

  《环球》杂志记者/李晓明

  在2008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一个特别的群体——震区儿童,牵挂着无数国人的心。对于那些失去家人的孤儿和残疾儿童来说,比之地震带来的瞬间恐慌,未来生活道路上可能面临的挑战也许会更艰巨。

  令人感动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对震区儿童的关注已经迅速转化为收养震区孤儿的热情。地震发生后三天,四川省民政厅就开通了两部收养咨询热线,而北京地区汶川地震孤儿收养登记热线开通两天之内就接听了2400多个电话,报名收养的市民超过千人。

  在《环球》杂志记者就此采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华代表兼联合国驻中国灾情管理小组主席魏英瑛(Yin Yin NWE)博士时,她在对这股收养关爱震区儿童的热情表示认可的同时,反复强调“收养这件事情一定不要着急,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耐心去做”。

  曾两次赶赴灾区的魏英瑛表示,当务之急是保证灾区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及创伤。而收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则是确定孤儿的准确数目,“目前这个数字不断在发生变化,但这次四川地震后统计孤儿的工作应该比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后相应的工作进展快得多,因为当时很多人被大水冲得很远,幸存者重返家园要经过更远的路程,这延长了统计的时间”。

  在采访行将结束时,魏英瑛给了记者一份UNICEF援助四川、甘肃和陕西灾区受灾儿童和家庭物资情况实时更新列表,在共计770多万美元的物资中,从帐篷、被子、睡袋到维生素A胶囊、儿童营养补品、男女童装,甚至移动厕所、水净化片,分门别类,涵盖了灾区儿童各种细致、专门的需求。

  魏英瑛对记者说,她在灾区遇到一个14岁的男孩,“当我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说他叫马涛(音),甚至用英文告诉我他的英文名字是Dave,但当我问他他的学校在哪里时,马涛一下子沉默了。我这个时候立刻不敢往下问了,虽然我是一个儿童问题专家,但却不是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士,我意识到现在需要专业人员来安慰这个小男孩”。在采访中,魏英瑛反复对记者强调这样一个宗旨:震区的孩子很脆弱,救助他们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专业知识。

  《环球》: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三周,UNICEF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魏英瑛:我们现在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为保证灾区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帮助,诸如提供清洁的水、移动卫生间,而下一步是要保证他们的营养状况良好;第二个方面是为他们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减轻、消除精神上的创伤;第三个方面就是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对灾区儿童进行登记,并寻找他们离散家长的下落,从而确定孤儿的数量。

  《环球》:目前在灾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们重返学校,尽管这些学校是用帐篷临时搭建起来的。要知道很多孩子尚未和父母和亲戚重聚,在这个时候优先让孩子重回“教室”是什么原因呢?

  魏英瑛: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当然是因为现在中小学考试临近,不能让地震耽误孩子们的考试。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因为根据国际上的经验,那些灾后能够很快重返“学校”、重新和班上的同龄人一起上课、玩耍的孩子,心理上恢复正常的速度要快得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