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研究称惰性天成 不爱运动者可能更聪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04: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人们通常认为,是否愿意做运动由主观意志决定。但是美国运动学家研究发现,动物运动活跃性受到遗传基因影响。这一结果暗示,一些人可能生来就在运动方面比较懒惰。

  据新华社电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7月31日报道,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研究人员所做鼠类基因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影响鼠类运动活跃性的因素中,遗传基因所占比重大约为50%。

  研究人员在老鼠体内发现大约20种与运动活跃性有关的不同染色体组分区。这些染色体组分区共同作用,影响着老鼠个体的跑动距离。统计结果显示,能够促进运动活跃性的基因在75%的运动活跃老鼠体内占主导地位。

  懒鼠更聪明?

  由于鼠类基因组与人类相似,研究人员由实验结果推断,人的运动活跃性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也就是说,一些人可能生来就不爱运动。研究人员正准备在人类身上开展类似实验。

  在实验中,每只老鼠不仅享有单独笼舍,还有一个可供跑动的滚动轮,以便研究人员清晰观察它们的运动活跃性。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老鼠在滚动轮上的运动状况,以跑动速度、持续时长和跑动距离为衡量标准,确定每只老鼠的运动活跃性,并按照活跃性高低把它们分为两类。

  随后,研究人员让两类老鼠相互交配,产生的310只后代再按照上述3个标准分为运动活跃性各不相同的数个小组。

  各组老鼠3周内每天运动量统计结果显示,运动最为活跃的老鼠每天跑动距离大约为8~12.87公里,相当于人类每天跑大约64.36~80.45公里,而活跃性最低的老鼠每天跑动距离大约为0.48公里。

  活跃的老鼠可能会整夜不停地在滚动轮上跑动,而不活跃的老鼠则会想出办法逃避运动。例如,一只老鼠用木屑刨花阻挡滚动轮转动,在轮里安然入睡。与之类似,在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有发明家因为懒才产生让生活变轻松的发明的“段子”。

  意义在防惰

  但是,遗传基因具体如何影响运动活跃性还是未解之谜。有一种解释认为,基因可影响大脑内产生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的神经回路,进而影响机体运动活跃性。多巴胺和5-羟色胺已被证实可让人类产生欣悦感。因此研究人员更倾向于赞同这种解释。

  研究人员希望,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找出克服惰性、促进人们运动的方法,而不是让人们在惰性面前“听天由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惰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