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论《中华医药》
《中华医药》10岁了,这在中国的专题类栏目中,可谓是高寿了,不仅如此,还生机盎然,充满活力,频频获奖,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平均收视率为0.35%,是全国健康类电视栏目中收视最为突出的栏目,并在当年中央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估评比中连续三个季度名列中文国际频道第一名。这对于当下激烈竞争的媒介现实而言实在不同一般。一直以来,在市场漩涡中焦虑生存的电视人,时常迷失在非理性的判断之中,一方面谁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却又反其道而行之,频繁地改头换面,致使一些节目在培育期中夭折、在上升通道中下马。这与西方特别美国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牌电视栏目常青树般的生长发展状况形成极大反差。因此,脆弱的生存能力,短暂的生命周期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栏目一个无法回避的常见痼疾。正因为如此,有着十年长度《中华医药》栏目,能够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呈现独具的风格魅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它给予我们一个扎扎实实的案例,以诠释关于坚守与创新的理念。
记得多年前在陕西台讲课时,正逢全国卫视特色定位风起云涌之时,大家纷纷重新审视自我,争相重起炉灶。大到频道小至栏目,创新变革,呼声一片。于是,一些最初定位于综合性,聚焦不那么清晰的台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指向;当然也有的原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频道形象的台却在变脸中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陕西台的同仁们,我发自内心的希望陕西卫视的汉唐文化特色千万不要随风逐流在浪潮中淹没消逝,在满城尽唱娱乐歌时也加入合唱。因而逆势而呼吁: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人们总以为创新难,事实上有时坚守比创新更难!需要以足够的自信、清晰的判断、坚定的勇气来支撑。坚守与创新看似是相互对立难以共存的一对矛盾,然而,我们所说的坚守并不是固步自封,死水一潭,没有变化、失去活力的、僵化的、懈怠的、敷衍的活着样态;而是与时俱进的、审时度势的、应运变应的生命体征。这种变化或曰创新,是有前提的调整、有条件的元素添加、有限度的局部变脸。简而言之,是在保证基本风貌的前提下,以局部的变更带动整体的提升。当然,不能否认不同的栏目不同的生存背景,存在着差异性需要因时因事制宜。
最近,集中地看了《中华医药》不同时期多种类型的节目,阅读了栏目近年出版的一大摞书籍和相关资料后,发现“坚守与创新”无可质疑的就是《中华医药》的制胜法宝。他们在十年中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出发时的信念,没有游离起跑时的轨道,但是为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栏目影响力的最大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他们一直锐意进取,在保持基本定位和风格的前提下,创新求变。
坚守是《中华医药》得以常青的最重要、最可贵、最值得让许多栏目思考与借鉴的法宝。《中华医药》作为一个生存于国家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栏目,特殊的生存环境与背景决定了它必然的节目属性:民族性、高端性、广泛性;特定的栏目名称又决定了它内容范畴的文化性、专业性、丰富性;特别的频道覆盖更决定了其受众的国际性、跨区域性、大众性、多层面性。这些基本要素是节目无以超越和动摇的基石,是栏目坚守的大本营。这种坚守主要体现于:
坚守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节目主旨
《中华医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弘扬灿烂的中华传统医药学成果,以丰富的电视节目样式向广大受众进行科普教育、保健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深远的工作,让国人及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融合在《中华医药》中的核心思想。中华传统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而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前者是指自然与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由于地理气候环境所形成的人文特点,中国人相信世间一切都遵循着“天道”而运行,如果违背了“天道”,也就是自然运行规律,就会遭致灾祸。所以中国文化不主张向自然索取和挑战,而是虔诚地研究自然,从人和自然的和谐点去寻求生存条件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这在道家和儒家的论著中处处可见,而后来佛家的理论也与此一致。道生阴阳,阴阳生万物,人只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结构和运行规律,也是“天道”的一部分,人道即天道,对大自然规律的辩证分析,同样可以运用于人自身,反之也一样。这就是“以人为本”---将人自身研究透了,将人间社会安排好了,就能够“和谐天下”。这样的理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也浸透在中华医药学之中,甚至可以说:中华医药学对中国文化基本观念的运用最为完全彻底。
栏目始终不为纷繁的外界所干扰,坚守着节目主旨和传播诉求。这种的坚守不是盲目的、无奈的固守,是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深刻认识得结果,是对节目本身现状与发展有着充分自信、理性判断选择后的坚守。
坚守主持人风格的稳定性
《中华医药》主持人洪涛是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构成。作为该栏目的主持人,她坚守十年,并且现在还是节目的制片人,成为节目的核心人物。这种持续地不挪位不更换是该栏目保持稳定风格、品牌品质的重要保证。洪涛的亲和、温婉、知性的主持风格,与栏目达成高度默契。并且,伴随着栏目的发展,时间的流逝,她愈发成熟、圆润、厚实。然而,最让人惊讶与可喜的是,洪涛并不因为自己的成熟而失去纯朴、不因为圆润而缺少真诚、不因为老道而背离厚道。她将内敛、温柔、善良的中华女性的优秀品质外化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她将清晰、敏锐、得体的良好的职业能力表现的对节目的主持驾驭之中。《中华医药》与洪涛共生存,洪涛的主持风格确立并成就了栏目的的风格与品质,吸引了无数喜爱节目并追随洪涛的铁杆受众;另一方面栏目品质与追求为洪涛提供了最合适的生长土壤和无限的健康发展空间。相互的坚守,不弃不离,共同造就着栏目的辉煌。
创新是任何事物进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差异化竞争时代,人们以创新为根本,在创新中求生存寻发展。而现实却很有意思,一方面人们在挥舞着差异化竞争时代的旗帜,另一方面放眼周遭雷同无处不在:节目形态的同质化、内容选择的同质化、节目主持风格的同质化。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我们深入研究。但是,从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创新不等于标新立异,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创新是能力的体现、活力的张扬、实力的展示。有些打着创新的旗帜,做着劳命伤财的无用之功,实在算不得创新。电视栏目的创新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无中生有的原创性的成果;其二,在现有基础上或通过借鉴、引进所进行的局部变革。《中华医药》所作的创新不是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扩展、改革和调整,主要体现于:
创新:拓展内容、挖掘内涵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为《中华医药》节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保障。但是,内容的选择也并不能够象展示百科全书一样的进行陈述,需要选择,集纳、分类、提粹。“医药”的解释从狭义上来说指向性比较窄,但是,广义上去拓展不但非常广而且和百姓生活很接近,该栏目可以说在对中华医药本身的解读认识上的拓展,是很积极富有创新意义的。栏目选题没有局限于仅仅做医药知识的普及、传播,伴随着栏目的发展,把医药经典、中医药膳、健康饮食、保健锻炼都通过栏目传递出来了,这样既极大的扩展了节目的内容选择,丰富开阔了栏目视野与包容量,也增加了栏目的文化厚度,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丰富、扎实充满情趣,好看、易学、可操作,非常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该栏目通过众多的名人健康故事、养生药膳、各种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调养等等节目,不仅在传播具体的医药保健,而且紧扣“中华医药”而非西医的特点,表达了一种对人的整体性关爱、综合性医药保健知识的传播。人们通过收看这些节目,接收到那么丰富的、对自己健康有益的知识与忠告;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而美好的东西:和谐的理念,人文关怀,辩证思维方法,乃至在中医药中特别反映出来的对药材、制剂、治疗方法、养生方式等全面综合把握的认识论和由此带来的民族审美意识,都像春雨“润物细无声”那样,滋润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一次特殊的、在一般领域感受不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
创新:变革形式、丰富手段
人们很难简单地归纳《中华医药》的节目样式,因为栏目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了多种手段。按说,变化中的节目样态,对于栏目稳定风格的形成无疑是大忌,是保留忠诚观众的障碍。但是,《中华医药》确实是一特例。该栏目几乎使用了电视栏目常用的各种节目形态:人物访谈、专题片、主持叙述、操作演示等等,然而,如此大胆的超常规的栏目运行方式,并没有让节目流失了观众,也没有让编导无所适从,而是使栏目得以健康持续地成长发展。原因何在?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简单的、单一的节目形式无法承载中华医药如此博大精深的题材内容。因此,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突破单一形式,是该栏目的必然选择。于是,有了共同主题、专题下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表达。
创新:扩展嘉宾、广开言路
最初走进《中华医药》的多是医学界特别是中医界的大专家、名教授。但是,渐渐地人们在屏幕中出现了各路名人、各类凡人;各等行家,围绕着中华医药的大主题,抗病、防病、追求健康让他们走进了《中华医药》的演播室,走入了成千上万的人们的视野,人们不仅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医药健康知识、药膳技艺,更获得了人文滋养、人生启迪。栏目的嘉宾扩展,带来了节目的新看点、新气象。增加了节目的可看度、期待性,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明星效应与邻家感受并生。因而,谁能否定栏目这种有计划、适度、合理的嘉宾扩展与变化,不是一种积极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呢。
正是坚守与创新这两股力量支撑着《中华医药》走的很长,走的很好,并且将走的更远。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