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
台湾阳明大学教授张心湜认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教育观至今适用——信奉“自然痊愈”的力量,主张医师和病人的关系应基于人道,医师应以友善而平易的态度对待所有病人,医师只是在协助病人走上自然痊愈的道路。
马兆明教授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前医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感觉都非常良好,从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
一些医学院校已经做出应对。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侯洁介绍说,该校正在筹备开设一门“医患沟通”选修课,专门加强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训。
“我们发现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杨棉华说,该校的“沟通技能”课,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医生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以及医疗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
据台湾阳明大学外科学科主任陈维熊介绍,台湾的医学院校评价委员会已把“医学人文”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阳明大学医学系开设了“医学人文导论”和“医学人文领域”两门必修课,此外还陆续开出“临床沟通技巧”、“医疗经济学”、“医疗与社会”等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自省能力增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医病关系,真正关心病“人”而非只是关心疾病。
更多专家在本届研讨会上重新捡起了“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等词汇,为医德教育鼓与呼。郝希山校长强调,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是医术的统帅和灵魂。
“医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的对象是人,较其他专业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尤为重要。”马兆明说。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院士说,虽然不同医学院校的定位不一样,但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是共性。医德高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所有医学生应有的素质。“协和一些老专家跟我讲,医学生从一般的高中生入学,经过高校期间学习,毕业后专科医师培养,后来成长为名医,有三个阶段——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
“我们很有体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邓绍林说,“医学生能不能成名、成家、成医,真正要改变的是他们对病人的态度,对职业的态度。许多知名专家的成长经验,首要一点是品德要好。”
刘德培院士深有感触地谈道:“我们的老专家们说,协和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