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跃进:我们不需要一个有病的小康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17:09   新浪健康

  杨跃进:我们不需要一个有病的小康社会

  近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暨通心络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发布会”上,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在会议上呼吁“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要让和谐社会成为一个有病的小康社会,不健康的小康社会”。

  “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临床试验”是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子课题,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组长单位,9家医院共同完成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的通心络胶囊改善急性心梗再灌注作用,对于急性心梗介入后心肌无再流有显著防治作用,为解决无再流这一困扰心血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进入本世纪以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健康领域的头号杀手,在2007年,我国有271.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口的34%,平均每11.6秒有1人死去,这一死亡速度是美国的3倍,也相当于每10天发生一次汶川大地震。”会上,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院副院长张运院士在讲述《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研究进展》时指出,“这绝非危言耸听,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脂、减轻对内皮功能损害除了注意饮食结构,合理用药很是关键。”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有50多年历史的陈灏珠院士在大会上,指出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解放前为35岁左右,而现在我国多数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人均寿命的延长固然是好事,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各类条件的改善等原因,动物脂肪、胆固醇类食物摄入过多、上下楼乘电梯、出门打车、上班坐转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低龄化的趋势。陈灏珠院士表示,在65岁以后直接影响人寿命的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为此,保持荤素搭配、以清淡为主的膳食结构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健康工程”人人有责,每个人要从自我做起。陈灏珠院士还介绍说,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超微粉通心络胶囊经过10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其疗效和功能已经取得越来越多的医院和患者的认可。

  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介绍: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上升很快,专家预测高峰在2020年到2030年,如果这个趋势不加以制止,将来到2030年,全民皆冠心病是非常危险的。他指出:防冠心病,要防两个方面,一防冠状动脉粥样发生,就是防“血垢”(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第二,要防心血管事件。要防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就是明确的危险因素,不运动、肥胖,不当的生活方式,抽烟喝酒吃肉,大鱼大肉大抽烟大喝酒,还有不运动,这是不良生活方式,这些都是粥样硬化产生来源,因为这几个因素最容易损伤血管内皮,而血管的内皮损伤正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脑梗发病的始动因素。在血管内皮受损的情况下,血液中的脂质、血小板、炎性物质就可以附着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心或脑的缺血,如果斑块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碎块就会随血流运行堵塞住心脑血管,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塞。因此要控制血脂和改善血管内皮,稳定斑块尤为重要。稳定斑块作用,有两个药,一是他汀是降脂药,二是通心络胶囊,再配合阿斯匹林预防血栓。通心络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斯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降低血粘度疗效,还能明显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同时通心络胶囊不仅能降脂抗凝、抗炎、保护血管内皮,而且还能解除心脑血管痉挛、抑制斑块在血管内的形成和稳定易破裂的斑块,防止放支架、溶栓后的血管再狭窄,保护和再生缺血区的微血管,所以它不仅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还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塞后遗症等。

  杨教授最后呼吁“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要让和谐社会成为一个有病的小康社会,不健康的小康社会,合理用药、慎重选药当然重要,‘管住嘴迈好腿’更重要。”

  新闻链接——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是基于证据的医学,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兴起最权威的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它具有采用大范围、多样本、双盲实验来检验药物疗效的等特点。大范围,就是循证医学研究要收入大量的病例,然后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这些病例所患的疾病是相同的,用药组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另一种药物治疗,最后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多样本,就是在研究中收入的病例,尽管所患的疾病相同,但各人的自身条件不同,如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只有多样本才能保证所研究的药物适用于所有人;双盲实验,就是医生与患者都不知道使用的是哪种药物,最后按编号统计使用药物后的疗效,这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客观性。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研究是评价药物疗效最科学、最公正的方法,因此能得出真正值得患者信赖的用药依据。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