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燕翔饭店港人甲流隔离区采访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12:28  新华网 文汇博客
燕翔饭店港人甲流隔离区采访手记
致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执行总编辑彭凯雷先生

燕翔饭店港人甲流隔离区采访手记
  经过几日的接触,隔离港客已经和照顾他们医生护士结下了难舍的感情,从分别到他们与家人团聚的一系列场景,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王添翼摄

  起:香港特区驻京办首席入境主任曾国卫致香港文汇报亲笔感谢信全文

  彭总:

  日前一批港人在京被医学隔离,承蒙贵报作出客观忠实报道,不但让社会大众了解事件真实情况,更有利国家正面推行防疫工作。各位不辞劳苦,实事求是和认真高效的专业态度,确实令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本人谨表敬意。

  本办诚盼日后能继续与贵报加强沟通和联系,促进彼此的友谊,共同努力为民众谋福利。

  敬祝贵报业务蒸蒸日上,并祝阁下和贵报各仝人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另烦请代问候贵报添翼及小陈,谢谢!

  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

  曾国卫

  9. 7. 2009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北京又到了流感高发的季节,有赖于政府及医疗部门的严格防控,有赖于媒体的及时报道,民众对于“甲型H1N1”的认识已经清醒而理智。但在五个月前的北京,“非典”留给这座城市的阴霾,让那个时候的大家对“甲流”这个字眼谈之色变。

  我整理抽屉时,偶尔翻到那时收到的一封感谢信,信里香港驻京办曾国卫“代问添翼、小陈好”的笔迹,让我眼前的画面一下子切回到七月初,那些在甲流隔离区——燕翔饭店采访的日子,画面的背景炎热却清晰。

  初探燕翔

  6月30日,因与甲型H1N1确诊流感患者同乘一班飞机,香港赴京的两个旅团共50人接到通知,要求配合前往北京燕翔饭店进行医学隔离观察。7月1日,已配合入住燕翔的卢太向本报反映了酒店内房间未开空调,旅社支援不足的问题,当天北京的室外气温高达38度。下午3点,我和实习生陈中被指派前往燕翔了解情况。

  燥热的阳光静静的炙烤着马路,燕翔饭店显得格外安静。这里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涉外宾馆,但现在饭店门口拉起的黄色警戒线、佩戴防护口罩的保安、进进出出的救护车及医护人员,都在显示着这里的特殊用途,现在这里承担着对甲流密切接触者经行医学观察的任务,顶峰时期,饭店中居住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旅客。这样的人员构成不亚于一个小型的“联合国”。

  经过两个小时的等候,酒店大堂门口才陆续有人群出来散步,我隔着警戒线喊话寻找着被隔离的港客,人群中各种肤色和各国语言的混合,让寻找变得有些困难,直到天快要黑的时候,才找到了港客中一位姓傅的阿姨。

  傅阿姨听到我们是香港文汇报的记者,情绪马上变得激动起来,据她描述,房间里室温高达40度,卫生条件差,想出去想回家等等。听到这边的动静,被隔离港客很快的聚集了过来,纷纷表示着不满,言辞颇为激烈,这让我和同来的记者有些不知所措。一位姓李的女士向记者讲述,她的父亲这次来北京做短期的旅游之后要赶到广州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按照7天的隔离要求,婚礼当天肯定是不能到场的,这让老人心里很是难受。我和陈中一面安抚着他们,一面记录着这些信息。

  神秘人突访隔离区

  天完全黑了下来,暑气慢慢散去,港客和我们俩告别后陆续的返回大堂。8点左右,门口来了两辆车,卸下了大量的鲜花、果篮和电扇。车上的人和门口的安保人员协商后居然进入了隔离区,从他们夹杂着粤语的只言片语中,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香港的官员来探望港客,等他们进去后,我和留在外面的工作人员蔡小姐进行了沟通,得知刚才来的是香港驻京办入境处首席入境主任曾国卫,在我的再三请求下,蔡小姐答应帮我联系对曾的采访。

  隔着警戒线和栅栏,我看见穿起全套防护服的曾将鲜花、水果、电扇发给了被隔离港客,同时认真的听着大家提的意见,时间一分分的过去,港客脸上的表情逐渐温和下来,时不时还能听到人群中传来的笑声。

  初识曾国卫

  当他们结束了交流,我看了下表已经晚上10点钟了,刚脱下防护服的曾满头大汗,他伸出手说:“你好,我是香港驻京办的曾国卫。”,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正面交流。

  我注意到曾国卫穿着正式的西服套装,我突然想起今天是香港回归12周年,就问是不是从什么活动赶过来的,他说自己是提前结束了香港驻京办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赶来的燕翔饭店。顿时,我对眼前的人肃然起敬。

  我向他询问了港客的情绪和驻京办作出的反应,他一一做出了解答,还表示会积极和北京市政府沟通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并且尽力解决要到广州参加婚礼的老先生的问题。我当时意识到,如果这位老先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能提前解除隔离,将是政府人性执政的一大亮点,必会是大新闻一件。

  我们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回了办公室,经过同事的综合之后,第二天报纸刊发了我们的报道。同样在第二天,陈中通过在燕翔饭店的守候,得到了昨天的老先生已获准提前解除隔离的消息,这个大独家让我们几个欢欣鼓舞。

  通过我们两天的独家报道,让香港及时了解了港人在京隔离的情况,并且某种程度促成了被隔离港人遇到问题的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踏入“禁区”

  跟踪采访的第四天,我们一行在燕翔门口又遇到了来饭店探望港客的曾国卫主任,这次同样遇到的,居然还有巡视至此的隔离区总指挥,北京市副局长于德斌,陪在他身边的,正是燕翔隔离区的“大管家”,燕翔饭店总经理倪澍。加上曾国卫,采访至今,此次事件的各方面负责人第一次齐聚燕翔。

  我和赵梦卓兴奋之余,在饭店的门口独家专访了这几位“巨头”,于德斌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介绍了燕翔隔离区内的被隔离港客的情况,并盛赞曾国卫是隔离区内40多个国家地区的外事人员中,“最负责、最勤奋、最认真的”,笑称自己的电话一天要被曾主任打好多次,快成“热线”了。曾国卫的工作态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而倪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燕翔饭店为港人开了不少“先例”:专程从广东聘请粤菜主厨、专程为港人改造空调管道、允许香港官员进入隔离区探望港客等等……在这样的由40多个国家成员组成的隔离“联合国”里,港人得到的特权是绝无仅有的。

  采访进行到现在,各方的声音、基本的料都有了,如果能进入到隔离区内和港人有个近距离的接触,采到些港人现在的感受,这篇报道就算圆满了,我当时这样想。

  彭凯雷和我们向曾主任提出了这个看似不靠谱的想法,因为在现有的新闻报道中,没有一家媒体成功进入过隔离区,但曾主任在经过协调后,居然得到了总指挥于德斌的同意。

  随后,我们每人得到了一副医用防护口罩,我仔细的观察着于德斌戴口罩的方式,并按他的样子认真的给自己戴上,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次的病毒可防可治,但到了要进入隔离区的前夕,我们还是像古代战士出征前,战友间互相检查着战袍和盔甲一样,我、彭总、赵梦卓,我们三个人互相帮对方整理着口罩的边边角角。

  警戒线拉开,护栏升起,我们随着曾主任一行跨入燕翔隔离区的界内,迈过隔离线的一瞬间,伴着能听得见的心跳声,我想,这次的稿子可算是完美了……

  从大门到大堂前厅,这段只有二十多米的路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戴着口罩看世界原来这么不一样。在铁栅栏后面等候的港客远远的就和我们打招呼,他们和他们口中的“曾sir”曾国卫已非常熟络,想到我进隔离区前的心理活动,想到“曾sir”已是多次进入燕翔和港客近距离接触,我对这位香港官员又多了一份钦佩。

  经过曾主任几日来的奔走、酒店工作人员连日的改造空调管道,港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他们的情绪有刚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配合,再到现在的感恩,我亲眼目睹了这样的转变,也明白这样的转变来自于港人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努力的认可。

  最后对于港客的采访非常顺利。开始采访之后,我们三个人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彭总向港人分发了我们带来的文汇报,他们也对我们作为唯一一家做跟踪报道的纸媒表示万分的感谢,同时希望明天解除隔离之后,可以继续自己的行程。于德斌总指挥也补充道,他们通过协调,港人可以免费在北京的机场、火车站免费调换自己已预定好的机票及火车票,以确保大家的行程安排。

  尾声:解除隔离

  7月5日,今天是大部分隔离团员接触隔离的日子,我和陈中、陈灵、赵梦卓早早的来到了燕翔,平日里冷清的酒店门口今天聚集了大量的港媒,而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份复印出来的资料,我以为是今天的发的什么背景资料,结果凑上前一看,原来是文汇报昨天的专访,港澳办的新闻官员把我们的报道复印了很多份发给今天来的媒体,让他们作为背景资料做参考。在得知我们几个是文汇报的记者之后,其它的港媒投来的目光让我们几个有些诧异,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这种目光里面有什么,羡慕?认同?不得而知……

  上午11时,结束了7的天隔离,港客手中拿着北京疾控发的健康证明,在饭店的院子里和陪伴了他们一周的医护人员告别,大家纷纷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下面的照片中,香港母女三个和医护人员的合影,我让同事看后大家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照片中虽然只能看到那群可爱的医生的眼睛,但他们的真诚却跃出画面跳入了我们的心里。    

  从港客手中的鲜花,到他们脸上的笑容,不难得知,他们即将带走的,不会是一些不愉快的回忆,而是内地政府对于港人的关怀和香港官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这些天的特殊经历会长久的记录在他们的脑海中吧。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