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人饮食大调查
2009年,最受国人欢迎的地方菜系来自哪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发生了哪些变化?开始认同哪些饮食新主张,是否还在忧虑着饮食安全?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欧阳海燕
这是《小康》杂志社第六年推出“中国饮食小康指数”。2009~2010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6.4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7分。
在五项决定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中,饮食安全得分最低,仅57.3分。这不奇怪。2009年,中国人仍然没吃明白的东西很多:特仑苏奶中的OMP是什么东西、凉茶安全不安全、碘盐要不要继续吃、矿泉水里有没有砒霜⋯⋯
饮食习惯方面,八成以上城市居民能做到一日三餐,过半数人一顿饭20分钟左右,但1/5的人经常因为工作或其他事情改变或压缩吃饭时间。
饮食偏好上,川菜是最受欢迎的菜系,辣味为多数人所偏爱。对于风光一时的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八成以上市民认为那是垃圾食品。
这些发现来自2009年1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中国人的饮食状况进行的调查。“小康饮食调查”主要从“恩格尔系数”、“食品供应”、“饮食安全”、“营养结构”及“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等五个方面来衡量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结果经过了加权处理,并参照了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
此次“小康饮食调查”的主题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饮食为镜,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生活百态及时代的变迁。
亲情菜最好吃
30年前,中国人还很少“下馆子”。只是逢人办喜事时,才有可能去饭馆吃一顿。关系特别近的,随礼5元钱,这是当时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10,能买6盘熘肉段。
那时候饭馆也少,中国烹饪协会的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餐饮业经营网点不到12万个。30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00多万。
餐饮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如今去餐馆吃饭,已经成为平常事。“小康饮食调查”显示,86.3%的参访者时不时地光顾各色餐馆,其中通常选择中餐的占绝大多数,偏爱西餐的仅占5.5%。
在几种系别的中餐中,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受欢迎榜之首,其他进入前五的菜品依次为东北菜(31%)、湘菜(29.5%)、鲁菜(23.6%)及粤菜(22.9%)。舶来菜品中,韩国料理(12.3%)和日本料理(10.3%)分列第一第二,法餐以较为悬殊的投票率(3.5%)位居第三。
不过餐馆的菜再好吃,也不及“妈妈做的菜”(55.7%)。还有人自填了“外婆做的菜”、“老公/老婆做的菜”。亲情菜的味道,无可替代。
在千余参访者中,在外就餐一顿饭,花费百元以内的占一多半。但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及公务员”和“公司管理人员”这两个群体中,一顿饭花费100~300元的占一多半;同时这两个群体也是“经常”外出就餐率最高的。
如今的餐馆遍布大街小巷,每350个中国人就平均拥有一个餐饮网点。下馆子省事,叫外卖也方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养成了外食依赖。即便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很多人也选择在餐馆吃。
春节将至,“小康饮食调查”显示,22.7%的人“打算在饭馆吃年夜饭”。据报道,在北京,一些饭店酒楼的年夜饭菜单还没出来,座位就已经被订空了;在上海,绝大部分知名餐厅的包厢,10月份就已预订一空,渴望在饭馆吃年夜饭的市民,赶着订七点半以后的第二轮。
有人给“在饭馆吃年夜饭”写下这样的评语:“优点是自己家不用做饭,不麻烦;缺点是吃完饭还得回家,太麻烦。”现代人怕麻烦的心理可见一斑。
传统的年夜饭,不怕麻烦,只怕不隆重。点心、丸子等菜品一进腊月就要开始准备。年三十,家人一起搭手,生火、做饭,炉火锅铲的铿锵声、热闹蒸腾的烟火气,在充满饭菜香的空间里,交织成温暖的人间画面,让人眷恋。
重口味的中国人
中国人平均比世界长寿民族少活9年。综合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4岁,日本人83岁。其中日本女性人均寿命86岁,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17%取决于环境因素、15%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只有8%取决于医疗卫生。生活方式中,又有30%由饮食决定。
日本人的一个饮食特点是“没滋没味”,他们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蒸煮——这其实是最好的保全食物营养的方式。新鲜的蔬菜只撒少许盐,滴几滴橄榄油,再撒上点芝麻就被端上桌。但这种吃法,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恐怕难以下咽。
“小康饮食调查”显示,在用餐时通常优先考虑的诸要素中,47.8%的人选择了“口味”,比位列第二的“营养”多出16个百分点。各种口味中,喜欢“辣”的人最多,占40.5%;其次是“甜”,28.4%;然后是“咸”,17.3%。
营养界有种说法,外国人用“脑”吃饭,中国人用“嘴”吃饭。即外国人是根据营养结构决定吃什么、怎么吃,而我们则根据味道决定饮食。中餐的色香味闻名于世,菜品变化多端,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口味”展开,而很少考虑营养和健康。
“重口味、轻营养”的饮食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陷入生活方式病:热量过剩、营养不足。国际肥胖病大会宣布,现在世界上胖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其中包括中国。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消息说,过去十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杀手,其中不少是“吃”出来的。
对于重口味的中国人来说,路边摊虽然不营养更不卫生,但还是充满了诱惑。“小康饮食调查”显示,10个参访者中,就有1个“经常”光顾路边摊;“有时”去吃的,达到59.4%;而“从不”去吃的仅占2.7%。
同样无法拒绝的还有烧烤。尽管警示不断——世卫组织历时三年的研究结论是,吃烧烤等同吸烟的毒性;美国更有一家研究中心精确地算出,吃一个烤鸡腿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但在“小康饮食调查”中,仍有1/4的人表示“爱吃并常吃”这类食物。
中国人不仅重口味,还爱吃个稀罕。“小康饮食调查”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30.5%的人吃过鱼翅、燕窝等名贵食物,或穿山甲、娃娃鱼等野生动物。
大量研究表明,珍稀食物在营养上并没有特别之处。比如燕窝,其主要成分是风干的金丝燕的唾液,唾液里的主要成分,在其他动物的唾液里也可以找到。比如鱼翅,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质,而且是不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高,完全可以用猪蹄、鸡爪、肉皮来替代。而吃非法捕猎的野生动物,不但没有证据表明有特别的滋补功效,还可能被传染寄生虫或病菌。
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窥探消费者的心理,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很多人在消费鱼翅燕窝时,首先想的不是营养,而是排场。有人批判中国食文化中的某些文化畸形——吃就吃个珍,与是否美味并无干系,快乐在于精神享受,曰:人上人的感觉。
作家梁实秋就主张一种朴素的美食观。他吃过一次熊掌,但“并不感觉愉快,不但不愉快,而且好像难以下咽”。于是感慨道:“以言美食,则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龙肝凤髓方得快意?”
八成人认同多吃素少生病
电视剧《暗算》第二部“看风”里有一个场景,讲困难时期单位通过特殊关系搞到了十斤肉,肉香从食堂飘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坐不住了,手拿着搪瓷碗,吞咽着口水。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油水是饮食的最高期待。
如今,人们更在意的是健康。“小康饮食调查”显示,44.1%的人“为了健康”而吃,这个比例高于“为了填饱肚子”和“为了满足味蕾”。
以健康为名,产生了众多饮食主张。“茹素”是这几年出现的新风潮。吃素的人越来越多,菜单和餐桌也越来越绿。“小康饮食调查”显示,在每日的菜谱中,“多是素食”或“完全是素食”的人占23.5%,即约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有素食倾向。
“茹素救健康”是素食者倡导的理念之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坎贝尔教授,通过一次调查发现,“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更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坎贝尔小时候经常喝牛奶吃牛肉——他是农场主的儿子,在做出这个发现后,他变成了一个完全素食主义者。在“小康饮食调查”中,对于坎贝尔教授的这个发现,80%的人表示“认同”。
素食者倡导“多吃素、少吃肉”的理由还在于,“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有两成是来自畜牧业,超过世界上所有的车、卡车、船、飞机与火车排放的量。”这引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因此,吃素更环保,“茹素救地球”。这其实也是“低碳饮食”的观念。
除了“少吃肉”,“低碳饮食”还倡导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购买本地农产品、吃有机食品等。这样做,可以减少生产和消费食物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但这一观念远未普及,“小康饮食调查”中,78.7%的人没有这种意识。对于“有机食品”,倒是有66.7%的人会时不时地去购买,只是在人群中,有四成人并不信任“有机”符号代表的品质。
(感谢国家统计局吕庆提供的支持)
2009~2010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分析
测评指标 权重 分值 分析
恩格尔系数 15 85.1 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但城乡差距仍较大
食品供应 20 96.6 食品供应仍然充足
饮食安全 25 57.3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令人担忧
营养结构 15 75.3 居民开始关注饮食营养结构,但重视程度还不够
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 25 74.9 政府监管措施不断,但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饮食指数 100 76.4 未来几年中国饮食小康指数总体趋势将会逐年提高
(制表及分析:国家统计局 吕庆)
2010年五条健康饮食建议
1 吃新鲜、天然的食物是健康饮食的第一要务。
2 多吃五谷杂粮,不要顿顿精白米精白面。
3 多吃深绿色的叶菜,是预防衰老的不二法门。
4 做菜少放油,是预防肥胖的膳食要点。
5 食肉虽可,但应适量。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