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研究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癌危险高7至11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1日05:44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赵琳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肿瘤发病率约为200/10万,每年新发癌症病例在220万以上,每年在治患者已超600万,每年死于癌症人数160万,预计2020年前我国癌症的发病率不会下降。

  提高人们的防癌意识,改变可能致癌的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远离烟草,将在防癌、治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吸烟———

  癌症第一诱因

  最新统计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发病在我国持续增长,近年来增势尤猛,发病率年均上升3%,每4至5名死者就有1人死于癌症,癌症已成我国一些省市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而且处于最佳劳动状态的20至60岁癌症患者明显增多,年轻化趋势明显。另有调查表明,我国吸烟人口众多,占世界烟民总数的1/3,15岁以上男性吸烟率高达近70%。我国学生烟民近年来快速增加,有22.5%的中小学生尝试过吸烟,有75%的16岁以上高中生、大学生吸烟,初始吸烟平均年龄仅10.7岁,比1984年显著降低,吸烟人群不断扩大。

  海空两路袭击

  烟魔引发八成肺癌

  “癌症发病与人群吸烟状况两者变化趋势一致,这绝非巧合。”肿瘤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癌症确切病因虽然尚不完全清楚,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吸烟与癌症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卫生部2003年印发的《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年—2010年)》中表明,在导致癌症的4大危险因素中,吸烟名列榜首,其次才依次为乙肝病毒感染、膳食不合理和职业危害。专家介绍说,烟草点燃后会散发出40多种已知致癌物质,这些物质通过“海、空”两路危害人体,被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到达全身的可谓“水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的可谓“空路”,两路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患癌危险。大量研究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癌危险要高7至11倍,肺癌、喉癌、咽癌、口腔癌、食管癌等超过1/3癌症的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

  吸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导致肺癌的最主要因素,据估计,约80%的肺癌由吸烟引起。现已证明肺癌与吸烟的开始年龄、烟龄、每天吸烟量、烟种类均有关系,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10倍。在我国,吸烟是男性肺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香烟消耗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多。

  被动吸烟的危害同样大。大量研究表明,丈夫吸烟的女性比丈夫不吸烟者患癌危险至少高30%,而且丈夫吸烟程度越深,与丈夫共同生活时间越长,这一危险越高。这是因为,香烟点燃后外冒的烟与吸入的烟相比,一些致癌物质的含量更高,如一氧化碳含量高5倍,焦油和尼古丁高3倍,苯高4倍,氨高46倍,亚硝胺高50倍,这些物质被不吸烟者经鼻吸入呼吸道后,一样可损害气管上皮细胞,诱发癌变。

  致癌主要外因

  远离烟草最安全

  吸烟后烟雾要先经过口腔、咽、喉等器官,才会到达肺、消化道等,因而,吸烟是诱发口腔、咽、喉等头颈部癌症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性仅次于肺癌。目前在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口腔、咽、喉等头颈癌症患者中有90%是烟民,而且大多是老烟民。国外也有研究显示,88%至98%的喉癌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其中50%以上每天吸烟超过20支;在因喉癌死亡者中,每天吸烟40支以上者是不吸烟者的13倍。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有人吸烟几十年,照样活到八九十岁,而有人不抽烟也得肺癌,所以烟该抽就抽,别管这么多。”肿瘤专家介绍,吸烟者确实不一定都患癌,但吸烟确确实实会大幅增加患癌的危险,临床上绝大多数肺癌、喉癌患者都是烟民。癌症确切病因还不明确,但癌症之所以发生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即自身基因因素,外因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食等。若内因不具备外因也不会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怎么抽烟都不会患癌的原因,而若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也会大大减少患癌的危险。人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具有癌症易患性,所以远离烟草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外因、预防癌症的最佳方法。

  不良生活方式———

  癌的“亲密伙伴”

  某些癌症与人类不良的生活方式或是生活中的行为有关。据介绍,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处于封存不动状态。但如果发生了某种特别的情况,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了或抗癌基因丢失了,人就会患上癌症。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抗癌基因又是如何丢失呢?这与外界因素有关,这种外界因素就来自于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

  饮食不当环境欠佳

  坏习惯直接损健康

  衣、食、住、行都可能会引发“生活方式癌”,其中以饮食与癌症的关系最为密切。高脂肪、高热量膳食,可致乳腺癌、大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高盐、霉菌污染及腌制、熏烤煎炸食品,可致胃癌、肝癌、鼻咽癌;长期高脂肪、低纤维膳食,可致大肠癌;酒精,虽然至今尚未被证实为致癌物质,但已证实为促癌物质,患病毒性肝炎后继续饮酒的人与肝炎后不再饮酒的人相比,前者患肝癌的危险性高出两倍。此外,某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会引发癌症。口腔不洁易患口腔癌症;不洁性生活可致阴茎癌或宫颈癌;长期吸烟与被动吸烟、厨房空气污染,可致肺癌、胃癌、喉癌、膀胱癌等。生活环境的改变会给人带来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医学专家认为,这也与癌症的发生有关系,比如性格忧郁的人和饭后时常生闷气的人易得胃癌;脾气暴躁(中医观点易伤肝)的人易得肝癌等。

  “冰箱销量上升,食管癌发病下降”。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密切关系,因为冰箱销量上升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改善以及保鲜技术的进步,这些使得人们可以不再吃那么多腌制或陈旧食品,有条件常吃新鲜食品。然而,食管癌、胃癌的发生随之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好习惯防癌新概念

  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确可以改变癌症发生的概率,这是预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动力。

  以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为例,据统计,解放初期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序第一的宫颈癌,现在已降至第八位。医学院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已很难找到活着的晚期宫颈癌的病例,只能给学生看资料照片;而过去极少见的乳腺癌现在却排到了第一,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女性癌症排序发生变化的最生动的例子。因为宫颈癌的发生与生孩子多、性行为混乱有关,18岁以前发生过性行为的女性也易患子宫颈癌;而乳腺癌的发生则与营养过剩、哺乳过少有关。

  生活方式的不同还使城市与农村的癌症排序谱有所不同。在农村,发病率居高的是胃癌与食管癌;而在大城市却是肺癌、直肠癌。1998年,美国首次出现癌症死亡率下降趋势,因为美国人更早更多地意识到了癌症与饮食习惯的关系,通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及提高接种乙肝疫苗覆盖率,肿瘤发病就会逐步减少。专家介绍,预防“生活方式癌”,主要从预防学的角度提出的新概念,目的在于倡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防癌意识。它告诉人们,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也是可以预防的;但如果按照现行的保健观念,一定要等到感觉病痛时才到专科医院检查或再去治疗,这时的癌症已发展到中期或晚期,治疗不仅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代价也将会更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吸烟 癌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