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这就是肝炎……”。5月6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教授和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教授做客某访谈节目,三位专家指出,公众对慢性乙肝存在一系列认识误区,如不破除,不仅影响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我国乙肝防治事业的长远发展。
误区一:与病毒感染者接触就会被传染
去年年底,“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并未完全终结由来已久的乙肝歧视,仍有部分人误以为一块工作、吃饭就能传染。
庄辉院士再次强调:乙肝病毒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比如共同进餐、一起工作,都不会传播。
误区二:慢性乙肝一定会在母婴间传播
“乙肝母亲会不会生出乙肝宝宝”成了许多家庭的隐忧。庄辉指出,如果母亲是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再怀孕;若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无需抗病毒治疗就可怀孕,但要加强随访。分娩时应加强新生儿保护,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切断母婴传播。
误区三:盲目追求表面抗原“转阴”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很多病人的梦想。张鸿飞表示,目前长效干扰素等药物确实有助于提高转阴比例,但只能帮助10%左右的患者。没有必要盲目追求转阴,抗病毒才最重要。她进一步说,实现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就像赢得“金牌”,其实能赢得“银牌”也很好。对e抗原阳性患者来说,银牌就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这能大大降低患者日后得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误区四:乙肝都得终身治
“近十多年来,乙肝治疗进展非常快。”张鸿飞说,最大的突破就是抗病毒治疗。她说,合理的治疗方案应是有限疗程,即治疗一段时间可实现停药,且病情不反复。以e抗原阳性患者为例,有限疗程的条件是病毒DNA呈阴性,且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此后再坚持治疗1年左右就有希望停药。今年亚太肝病年会发布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替比夫定在该方面优势明显。替比夫定治疗4年,患者累计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54%;而对于接受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的患者,4年的累计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更是高达66%。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9300万,每年近30万死于肝硬化、肝癌等相关疾病。王钊最后表示:“我们既要讲‘这就是乙肝……’,也要讲‘这不是乙肝……’以帮助公众尤其是乙肝患者走出误区,积极接受治疗。”(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