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竺:卫生改革发展大致上可分三个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21:38  新浪健康

  在分析我国卫生和健康形势面临的重大挑战时,也必须看到我们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重大机遇。首先,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实现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医改的基本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完全符合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内在规律;第三,我国特具政治制度优势、社会发展优势和组织动员优势,政府具有建立医疗卫生制度,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烈政策意愿,针对慢性病等造成人均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因素,集中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实现有效控制,将可能使202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较目前的74岁增加约3岁;第四,医学模式转换和医药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医学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向预防为主、以全面身心健康为核心转变,信息化和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成果,也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最新进展及若干思考。

  回顾我国卫生改革历程,其目的是使我们明白所处的历史阶段。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针对不同阶段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卫生改革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9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财力不足,医疗卫生机构补偿不足,缺乏活力,能力低下,而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出现了全国性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放开搞活,增加供给,通过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居民个人负担比重明显增加的情况。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2002年,这一时期改革的特征是“三医联动”,开始全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多渠道办医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同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开始建立。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薄弱,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缺乏医药保障制度,主要依靠自费看病就医。所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现。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来,这一时期是着力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阶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深化医改就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即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颁布,标志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我用几个数字对整个医改的制度设计进行描述:

  1个核心理念:即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项总任务和总目标: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个服务体系,8项政策支撑和5项近期重点工作。分解到年度任务,2009年是34项,今年是59项。对改革进程进行监测并将进行两次评估,即中期评估和三年近期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估。可以看出,这是从理念转变到制度设计、到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到政策评价的五个环节的一整套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所突出的顶层设计,即“一个大厦、四梁八柱”。“四梁”即四个体系,就是要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要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支撑条件,以保障四大体系的有效规范运转。

  可以这样认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30年卫生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延续就是前一阶段的改革作为基础,并且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摆正价值取向;深化指的是我们针对的是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深化医改的灵魂是以公益性为主线,公益性是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界定,应该说,深化医改首先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遵循公益性原则,医改方案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化医改的大思路是以制度创新解决长期性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难题。深化医改具有全面性、综合性、政府主导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设计使得我们改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以公立医院为例,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公立医院的筹资提供了主要来源,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具备的前提和条件。支付制度的改革对公立医院行为具有很大影响,好的支付制度可以使公立医院改革沿着公益性的道路前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使卫生服务资源重心下沉,有利于患者流向趋于合理,有利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贯彻,这样使得公立医院能够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疑难杂症、看大病的功能。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药品零差率的实施,将对公立医院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理顺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契机。反过来,公立医院改革又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提示,任何一项改革要想成功,当兵突进是不可取的,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关于政府主导,可以这样认为,医改首先是改进政府的工作,强化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发展,政府作用集具体有:一是增加投入,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社会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五是提供公共卫生筹资。政府发挥上述作用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立法、监管、信息提供和制定规划。

  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五项重点工作的进展:

  首先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到去年年底,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超过了人群的90%,其中新农合覆盖8.32亿人,城镇医保3.9亿人。可以说,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事业。40.4%地区的新农合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门诊统筹,县、区达到了66%。在76%的地区,新农合最高支付额度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管理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

  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针对新农合基金支付压力增大、存在基金超支风险的问题,需要适时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筹资标准。针对新农合基金监管薄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金监管,通过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充实监管力量、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加强新农合基金的审核报付及结算工作,确保基金安全。

  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前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平台,38.4%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30.4%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实行了零差率销售。今年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要超过60%。在82.9%的县,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这一制度的实施已经出现了“两降两升”的局面,“两降”就是基层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下降,而基层门诊量和住院量上升,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首先,各地反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还不能完全满足基层用药的需求,解决的思路是适当扩大基本药物目录药品范围,抓紧出台更为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第二个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不到位,答案是需要加快落实财政补助,推进建立基本药物多渠道补偿机制。同时,必须转换基层机构的运行机制。第三个问题是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有待规范,解决思路是加快出台国家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规范。第四个问题是急需出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的政策,解决思路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乡村一体化),纳入基本药物实施范围,同时探索多渠道补偿,鼓励将非公立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进展是截至去年年底,29.2%的政府办县医院、42%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35%的村卫生室以及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建设标准。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4700多名执业医师,今年已启动5000名定向免费生的招生工作。20%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21.7%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在42.8%的县、市制定并实行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在23%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2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绩效工资。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综合配套改革仍然滞后,解决思路是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人员管理制度、人士分配制度、多渠道综合补偿和绩效考核制度,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卫生论坛

更多关于 医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