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门经验:健康信息系统联通医患提高诊疗质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23:23  新浪健康

  8月19日,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开幕。众多专家汇集一堂,对中国医改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献言献策。新浪健康频道作为本次论坛的独家网络门户支持,将全程记录本次论坛的进程。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嘉宾演讲实录。演讲人为厦门卫生局局长黄如欣。

  黄如欣:各位专家,早上好。

  我今天把厦门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厦门居民健康系统是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化平台,在国内,一个地级市能够完全实现信息共享,这是首例。

  传统的就诊模式有很多弊端,比如纸质病历大量分散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能共享。这种行为就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新医改就提出卫生信息化的概念。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任的时候提出建立区域共享的电子病历系统,但到今天还没有实现。奥巴马政府在积极推行IT救市的方案,奥巴马也在美国推行医改方案,信息化也是新的医改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   

  到现在为止,信息化真正的成功率还不到1/3,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比如耗资120亿英镑的英国国家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厦门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把卫生信息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推进,我们的项目两次被视为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2006年,积极申请并成功加入由301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与支撑体系示范工程。在我们原来已经做的基础上,这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从2003年,我们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时就规划了患者信息系统。

  按照卫生部最新标准和规范指南,对系统进行再次全面升级。在运行系统的时候,因为国家当时的标准还没有完全出台,所以我们有一些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或自己定义,国家标准出台以后,我们进行了全面升级。

  二、建设内容

  1.项目概况:我们现在的信息系统是以市民个人身份作为电子标签(社会保障卡)。要完全实现“一卡通”是不可能的,但因为厦门已经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所以我们用社会保障卡作为识别的标准。如果外地来的病人,我们还是发一个临时卡,但是这个临时卡是全市统一的,不是各医院自己发。这样最多只有两种卡,一种是社保卡,一种是临时卡。

  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平台:一是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和互动电视,实现便捷服务,比如预约挂号,调阅自己的健康档案、查看自己的检查检验报告、体检报告、自我保健管理等。把门诊、住院、体检、妇幼、社区、疾控、血液全部都收集到个人档案中,给你建立一个终身的电子健康档案,这个档案从围产期就开始,在你的孕育过程中做的一些围产期保健资料都收集起来,可以实现网上查询、手机查阅预约、短信提醒,比如小孩子生出来以后,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孩子打什么针,我们就通过短信提醒他要带孩子到什么地方去打针。

  2.面向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平台:每个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在医生个人授权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调阅,这样可以提高人员的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现在的系统已经包括厦门90%多的医疗机构全部进入系统,包括部队的医院、厦门大学的医院、市属医院、区属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台资医院等等,比如长庚医院,也全部参加我们的系统。在医生个人的授权前提下,可以调阅病人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诊疗的结果。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把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影像资料和医疗机构进行共享,进行会诊,实现诊疗便利。

  我们的数字病理切片系统,切片的结果不仅仅可以在厦门诊疗,国际上或国内任何一个知名专家只要能上互联网,就可以调出病理结果,帮我们做辅助诊断。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的医院,如果没有医院的数字化基础,要作区域信息化是不能可能的。大家也知道,国内以前每个医院在开发系统的时候都没有一个  统一的标准,信息怎样共享?还是推倒重建?如果每个单位都推倒重建,费用非常大,也不现实。

  在信息系统的理念上,不管你是讲什么方言,我们翻译成同一种话,再把这部分信息共享,你原来的信息是可以保留的。比如我们实现挂号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短信或互动电视挂号,在厦门已经实现百分之百的预约挂号,如果在网上过短信挂号,可以不用到医院来,如果到医院来看病,我们可以给你一个时段,比如在10:00—10:30期间来看病,这样可以避免拥挤。我们还有自助取报告的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印报告。

  在门(急)诊输液系统,为了避免差错,建立了门急诊输液系统。

  3.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

  按照卫生部的标准,把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诊疗的结果自动转化为社区的健康档案,这个过程是自动实现的。现在很多单位都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是这个档案基本是死档,第一次建完以后,后面基本上没有再动。但是我们的系统是动态的,有新的资料都可以随时更新,这样来实现社区医疗、预防、康复、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六位一体信息化管理。

  4.面向妇幼保健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孕产妇保健信息连续、规范、完整管理。出生信息、第一针免疫信息与疾控中心计免信息共享,同时短信提醒婴幼儿父母按时计划免疫,已百分之百覆盖厦门市妇幼保健机构。

  5.县乡第三方的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化不仅为病人诊疗提供健康档案,事实上它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律,由第三方配送。比如在厦门社区,要做一个比较复杂的检查,例如血液化验,社区可能没有这个设备,但你不需要到大医院去排队、抽血、检查,你在社区  抽完血以后,我们通过专业的标准把你的信息送到大医院,化验结果出来以后,通过网络就可以调阅,这是一个很大的网络。实现中小型医疗机构检验标本按照市场规律由第三方诉讼服务机构集中配送,建立了药品器械网上采购配送服务,可向医药卫生科研及医药供应商、保险公司提供信息服务。

  6.面向政府的工作平台

  通过数据的挖掘,来提供日常的监控和决策的支持,比如24小时任何时候都可以统一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率,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预警线,比如这个月的腹泻病人与往常相比有比较大的波动,我们可能会怀疑是不是有传染病的发生。

  为政府机关提供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等服务的信息平台,提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提高对卫生资源统一调度的效率,强化医疗行业监管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信息化把很多行为都已经记录在里面,包括发生医疗纠纷,我们也可以把信息调阅出来。

  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厦门市95%以上的医疗资源,并为厦门市60%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共150万分。已节省重复检查费用5000多万元,主要是避免重复检查、不合理用药,并规范一些医疗行为,这一系统已经把临床路径结合进去,当然临床路径不可能解决所有医疗规范,只能包括一些比较常见的或多发的疾病,但是对一些特殊病例,我们还是要用个案来管理。

  出版专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践》,专家评价这是我国第一步全面介绍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事件的专著。

  台湾中华软协对这一系统进行了评估,认为其在一个区域完全实现信息共享,是世界上少见的创新。

  该项目得到卫生部及各有关省市的关注,进行了专题报告。

  三、项目创新

  理念创新:

  从原来“以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走向“以居民为中心:以往在设立数字化或信息化的过程中,每个医疗机构经常考虑怎样做对我最方便。事实上,居民去看病是付费的,他所有的信息是属于他个人的,而不是属于机构,所以这些信息在居民个人自愿的前提下拿出来共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转变,机构认为这些信息都是机构的,大家就都搞孤岛,都搞自我保护,这个共享就做不了。我们从一个居民胚胎的发育一直到死亡进行全过程记录,把他个人的健康信息还给他个人。

  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包括看病的便利及临终关怀。

  从“一院一病例”走向“全市一卡通”:利用社会保障卡实现“一卡通”的问题。

  从“城市为重点”走向“城乡一体化”:通过信息化,厦门市所有岛内外和城市、乡村的信息系统都是共享的,系统已经延伸到岛内所有的卫生院,目前在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卫生所也开始运用我们的卫生信息系统。

  创新:改变了建国以来通过行政区域形成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割据的局面,形成在一个城市内相对完整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消除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信息障碍,达到医疗资源共享。打破了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这些壁垒有很多都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大的医疗机构不愿意信息共享,因为它要保持市场的份额,这就需要行政干预。

  解决了由于无法及时系统、完整的数据收集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到位,以往监管很多是靠报表,报表报上来都会有一个时间差,我们通过信息化进行实时管理,在任何时段都会了解到任何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加以管理。进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包括费用管理。

  实践创新:这是在国内首个城市全面按照卫生部最新标准建立并运用标准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统计分析。

  建立标准数据库:各单位的信息化是做在前面,我们的区域信息化是做在后面,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当然如果我们是一张白纸,应该倒过来做,现在已经既成事实了,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个数据库。

  进行数据挖掘:在统一的标准数据库基础上实现实时的数据库与挖掘数据库的分离,把我们需要的数据调出来,进而实现增值服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对整个组织体系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现在的IT技术很发达,技术并不难,难的是把信息共享,再把这些信息有用的挖掘出来,做很多科学的管理、分析和决策,这是信息化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特别是卫生管理者也要转变观念,因为信息化最后还是要靠人来操作,如果每个医务人员都不用,或者用的效果不好,信息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无论我们现在讲到的临床路径、绩效考核、成本控制、病种付费以及要缩短平均住院日、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测算、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如果没有信息化作基础,要完全科学地做决策是非常难的,因为靠人工往往数据会失实,还会有滞后的问题。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体会:

  1.信息化要防止盲目推进。

  2.要建立区域信息化,首先是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这是基础,当然标准化更重要。这些医疗机构往往没有按照标准,或者是当时没有标准,我们就要加大信息系统的改造。

  3.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研究、建设我们的信息系统,包括怎样建立“一卡通”和实现数据存储共享,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信息化绝非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者和应用主导者的理解问题。

  谢谢大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卫生论坛

更多关于 卫生信息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