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提示出现六类症状需警惕早期肺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16:46  新华网

  发现晚、就诊晚是肺癌死亡率高的重要诱因之一,近8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肺癌早期大多数患者缺少明显、特异性的症状;二是由于医学知识普及不足,一些相关症状被人们忽视,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协和医院郭惠琴教授指出,尽管症状不是很典型,肺癌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察觉。那么,一个人出现哪些症状应该怀疑肺癌呢?

  咳嗽。引发咳嗽的原因很多,因此需要鉴别。如果没有外部环境刺激,没有明确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反复不明原因的咳嗽,就该提高警惕,此时需要拍胸部X光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做胸部CT。当然,肺部病变并不都是肺癌,但明确是否肺癌是必须的。有位30多岁的年轻患者,反复咳嗽近一年,一直按过敏性肺炎治疗,直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穿刺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肺腺癌,诊断延误了近一年,后果可想而知。

  痰中带血丝或咯血。出现这一类症状要高度警惕肺癌。恶性肿瘤一旦侵犯了血管,可导致血管破裂,就会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因此,出现此症状要及时就诊,同时需与肺炎、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误治。

  无剧烈活动的情况下出现胸闷、憋气。这类症状常常会误以为是冠心病导致。有位患者出现胸闷后,到一家有名的心血管医院就诊,行冠脉造影并放了一支架,结果症状还是不缓解,拍了胸部CT才发现是中心性肺癌。所以,出现较持续的胸闷憋气症状时,应想到可能有肺部疾病,简单拍个胸片,也许就避免了误诊误治。

  发热,特别是反复、持续的发热。发热的原因很多,肺癌导致的发热不容忽视。中心型肺癌由于阻塞支气管,常常引起肺部阻塞性炎症,导致反复发热。另外,肺癌分泌的一些热源性物质也可能引起持续性发热,因此应该高度警惕。

  吞咽不畅。这一症状在肺癌中不太常见,易被忽视。一位患者因吞咽不畅,多家医院都没确诊,直到无法进食,才带着胸部CT片来京看病,结果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并纵膈淋巴结转移。此病例提醒公众,如果吞咽不畅无法在消化方面找到病因,肺癌应该受到怀疑。

  胸痛。胸痛是不少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胸痛,应引起重视。肺癌侵犯到胸壁可致胸痛,只要留意,做个胸部CT检查,可帮助诊断。

  郭惠琴教授还表示,针对反复发作的肺炎和肺结核,一些病原体尤其是结核、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后瘢痕已被证实与肺癌发病相关。因此,肺部感染反复不愈,或者肺结核治愈后残留瘢痕增大,这些情况应该提高警惕。其中,肺结核和肺癌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当发现肺部肿物,切勿盲目抗痨治疗,一旦误诊误治,造成的损失可能无法挽回。有位早期肺癌患者,因按肺结核抗痨治疗半年多无效,直至出现声音嘶哑,已发生了转移,才被转到胸外科,由于错过了手术良机,治疗难度和代价很大。

  另外,有些中晚期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不在肺部,也应高度警惕。常见的有声音嘶哑(须排除用嗓过度及咽喉部疾病)、杵状指(即手指或脚趾明显肥厚,要排除其他心肺疾病)。还有肺癌远处转移造成的症状,如脑转移造成的头痛、呕吐,骨转移造成的持续性骨痛,肾转移造成的血尿等。

  郭惠琴教授强调,对于上述症状,一般人群和五类高危人群需要区别对待。尤其已经在CT上看到肺部小结节,高危人群在诊断和治疗上应该更加积极一些,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旦怀疑肺癌,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检查。有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认为多做检查会耽误治疗。其实,“重治疗轻诊断”一直是肺癌诊治的误区。如果缺乏全面的诊断,会将治疗引向歧途,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肺癌的治疗就是和死神赛跑,需要争分夺秒,因此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到全面诊断。最理想的是在1至2周之内完成各项检查,然后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专家介绍:

  郭惠琴: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擅长以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生物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治疗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是中国国内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女胸外科中青年专家。

  经过对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大量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郭惠琴教授打破了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晚期肺癌肿瘤患者手术无意义的常规,对部分已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先施行姑息手术治疗,然后进行包括放化疗及生物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取得可喜疗效。

  晚期肿瘤患者两年生存率远远超过目前国际医学界公布的数据。从2000年到2009年近10年来间,由郭惠琴教授每年主刀的外科手术达150例左右,无一例意外手术及化疗死亡病例。让癌症患者翻过一道道坎,也使他们有了生命的希望。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肺癌 信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