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新闻 | 保健 | 疾病
[互动]
博客 | 论坛
[工具]
疾病库 | 症状自诊 | 网上挂号 | 搜医生 | 在线咨询
新闻中心 > 健康 > 疾病库

- 疾 病 库 -

痴呆综合征及有关疾病

病例概述病例原因临床表现化验检验诊断和诊别治疗

  痴呆综合征(dementia syndrome) 是慢性全面性的精神功能紊乱,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判断、计算等功能的减退和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而没有意识障碍。多见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脑器质性疾病,故又称为慢性脑病综合征(chronic brain syndrome)。

  痴呆综合征可发病于各年龄阶段,但以老年阶段为最常见。据国外资料,在65岁以上老人中,明显痴呆约占2%~5%,80岁以上者增加到15%~20%,如以轻中度痴呆合并估计,则要超过上述数字2~3倍之多,其中半数为Alzheimer病及其它尚无有效治疗的原发退行性痴呆。一般来说,妇女寿长,罹患痴呆的机会更多,但发现80岁以上的老人中痴呆患病率女高于男,而在80岁以下者,似乎男多于女。根据许多流行学家的报告,认为老年期痴呆各国患病数大致相等,与种族和文化因素关系不大。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增高,今后痴呆疾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1987~1988年在上海市静安区对5055名55岁以上老年和亚老年人群进行调查,按照美国DSM-Ⅲ-RR及NINCDS-ADRDA的诊断标准,发现65岁以上老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86%,Alzheimer病患病率为2.9%。

  多数痴呆病例迄今尚未发现特殊病因,就如Alzheimer病这种最常见的痴呆(约占所有病例的65%),其确切病因未明。而血管性痴呆为第二位常见痴呆(约占所有病例的10%),病因与血管性病变有关。约有15%的痴呆病例,如能早期找出病因和及时治疗,有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和避免严重痴呆结局。表23-2为痴呆的各种病因,并指出其中某些可治疗因素。

  痴呆大多缓慢起病。早期表现常以兴趣和工作效率减退,近事遗忘,思维迟钝,或注意集中困难。当碰到生疏或较复杂的作业时,易感疲乏、沮丧、易怒和焦虑,此时常可出现消极意念。人格障碍出现较早,表现为人格改变或原先人格特征的释放,如变得不爱清洁,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

  随着病情进展,逻辑思维及概括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减退,思维内容贫乏,联想减少,言语单调,语词贫乏,可出现刻板或重复言语,计算能力亦明显下降,由于记忆障碍,领会困难和病前人格特点,可引起暂时、多变、片断的妄想观念,如被盗窃、损失、嫉妒和被迫害妄想等。推理、判断和自制力的下降,以及高级情感活动如羞耻和道德感的受累,可导致愚蠢性违纪行为。记忆和判断的受损可导致定向障碍,患者常昼夜不分,外出不知归途。

  后期患者则呈现情感淡漠、幼稚、愚蠢性欣快、哭笑无常,完全失去言语对答能力,个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均需人料理,大小便失禁,肢体挛缩等,随即进入严重痴呆状态。

  第一步应考虑是否存在痴呆综合征,主要依靠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以往智能情况,何时开始智能减退,包括工作、学习和记忆能力等;②耐心细致地进行精神检查,特别是记忆、计算、理解、常识和判断等智能检查。短程记忆损害(即不能学习新知识)的表现为病人不能在5分钟后复述三件物体;长程记忆损害(即不能回忆过去已掌握的知识)的表现为病人不能回忆本人过去的经历(如昨天发生的事、出生地、职业)或一些常识(如现在或过去国家元首、众所周知的重大节日)。然后根据痴呆诊断标准(表23-3),作出痴呆诊断。第二步就要明确病因,即其原发疾病。可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诊断必须结合病史、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各种辅助诊断技术,全面考虑这些病因,避免漏诊任何可治疗的痴呆病例。

  痴呆的鉴别诊断包括两个方面:①痴呆与其它器质性脑综合征(谵妄、遗忘)及非器质性精神疾患(重症抑郁)的鉴别;②病因学鉴别诊断。

  I.谵妄综合征 痴呆与谵妄的鉴别,一般不难,但在老年患者中有时鉴别不易。谵妄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一日间的认知障碍呈昼轻夜重的波动,注意与感知障碍明显,幻视及短暂妄想较痴呆为多见(参阅"谵妄综合征及有关疾病")。

  2.遗忘综合征 病人意识清晰,智能相对完好,突出临床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和言谈虚构倾向。病人对新近发生的事,特别是人名、地点与数字最易遗忘,为了补偿这些记忆缺陷,常产生错构(确有其事,但与时间和地点不符)和虚构(所述内容,全属杜撰)。病人呈易暗示性,如给病人以新的提示,可引致编造出新的虚构内容。

  3.重症抑郁 严重抑郁症可突出表现对环境反应的冷淡,注意减退,意志丧失,迟钝呆滞,领悟与铭记困难,思维缓慢。在疏忽检查下,可被误诊为痴呆。但从病史中发现病人经常早醒,情绪呈上下午波动和外表沮丧抑郁,提示抑郁症可能。必要时可予抗抑郁药试治。

  以下择要简述若干不同病因的痴呆疾病,以供病因诊断参考。

  (一)Alzheimer病 或称Alzheimer痴呆(AD)。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脑变性所致的痴呆,以往将起病于老年期者称为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SD),起病于中老年期者称为早老性痴呆(Preseniledementia),后者主要包括Alzheimer病、Pick病及Jakob-Creutzfeldt病。最近发现在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上,老年性痴呆和Alzheimer型早老性痴呆之间很少区别,故现二者统称为Alzheimer病,只是起病年龄不同而已。

  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本病占所有痴呆患者约半数以上,而且是死亡原因的第四位。确切病因未明。显微镜下神经病理学特点为老年斑、Alzheimer神经元纤维缠结及颗粒空泡样变性。痴呆严重程度与老年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数目多寡有关。本病临床诊断包括①根据痴呆诊断标准;②强调潜隐起病,进行性发展;③排除所有特定病因所致的痴呆。起病后2~3年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疾病或衰竭而死亡。现尚无特殊治疗。

  (二)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过去多称为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略多于女。Hachinski(1974)根据临床与病理研究,发现本病不单由于脑内硬化小动脉可有血栓形成,而来自颅外动脉的栓子往往是多发梗塞的主要原因。其次任何造成低血压发作的原因,如心肌梗塞、手术时出血等均可导致脑组织缺血和软化灶,故创用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一词,现分类学上采用更为广泛的血管性痴呆。脑梗塞患者是否导致痴呆还与脑组织破坏容积大小有关。如梗塞容积小于50ml,一般不会发生痴呆。本症患病率占老年人痴呆的第二位(15%~20%)。血管性痴呆合并有Alzheimer型病理改变者又占10%~15%。

  除较多见神经系统体征外,本症临床表现与Alzheimer型老年痴呆(AD)很难区分。诊断根据以下临床诸特点:①常伴高血压和其它部位的动脉硬化;②有反复发作的卒中或脑供血不足史;③情绪不稳和近记忆障碍为起病症状;④人格和自知力较长期保持完好;⑤智能衰退出现较晚;⑥病程呈跳跃性加剧和不完全性缓解相交替的阶梯型进行性发展;⑦常有脑局灶性损害所致神经系阳性体征,可与AD相鉴别。

  存活期略高于AD,一般于起病5~6年内,因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心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败血症而死亡。无有效药物治疗,有关处理见治疗节。

  (三)Pick病 本病为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退行性痴呆。多发病于45~60岁,以女性较多。病理改变为在轻度全面脑萎缩基础上,伴有区域性、不对称性额叶或/及颗叶萎缩。神经病理学特征为额颞叶皮层的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神经元气球样肿胀、染色质溶解、不规则状的嗜银颗粒(Pick细胞)。常以性格改变和行为障碍开始,逐渐导致痴呆。少有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难与AD相鉴别。CT或MRI扫描可见脑室扩大和额颞部叶性萎缩,有助诊断。本病预后不良,无特殊治疗。

  (四)Huntington病及其它皮层下疾病 本病常起病于30~40岁,是一种迟延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现已能在本病发病前作出疾病基因标记诊断。舞蹈样动作常首先出现,精神症状呈进行性,通常呈现复发性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自杀与严重痴呆的发生率颇高。少数病人可不产生舞蹈样动作,则从症状与病程方面颇难与AD相鉴别,有舞蹈样动作和阳性家族史的典型病例则诊断不难。其它皮层下疾病(如Parkinson病、Wilson病、核上性麻痹)也可产生痴呆。有些症象有助于与皮层性痴呆相鉴别(表23-4)。皮层下痴呆患者不会产生失语、失用、失认。Wil son病是导致痴呆的较少见原因,特别当年轻患者具基底节与小脑症状时,需予考虑。

  (五)Jakob-Creutzfeldt病 本病为一种罕见的由特殊慢病毒所致的痴呆。病理解剖特征为海绵状脑病变。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含糊的神经症样症状,继以进行性痴呆。起病年龄为40~50岁,病程发展迅速,常在一年左右进入严重痴呆,因并发症而死亡。确切诊断有赖于病理解剖。

  (六)正常压脑积水 正常压脑积水(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步态不稳与小便失禁三联征。其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蜘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或其它不明原因造成的脑脊液循环阻塞。CT、MRI扫描显示脑室扩大,而无明显皮层萎缩。早期施行短路分流手术,精神神经症状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

  (七)脑肿瘤 发展迅速的脑肿瘤如星形细胞瘤,易致明显的意识障碍;缓慢生长的脑肿瘤如脑膜瘤较少发生精神障碍,仅于后期发生人格障碍和痴呆综合征。临床诊断以局灶性神经体征及颅内压增高征象为主要依据。

  痴呆患者经检查(包括CT或MRI扫描)可除外脑肿瘤及其它颅内占位性病变。没有明显神经系体征及症状的痴呆,可能系额叶或前颞叶肿瘤或脑实质外占位性病变,如脑膜瘤或硬膜下血肿,后者经手术治疗可使痴呆获得缓解。

  (八)麻痹性痴呆

  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alysis of insanity,GPI)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入人脑所致的一种慢性脑膜脑炎。本症从感染梅毒后的潜伏期平均为6~12年。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男多于女。如不及时治疗,在3~5年后进入严重痴呆状态。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唇、舌、眼睑和手指的粗大震颤,构音不清,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瞳孔缩小、边缘不整和两侧大小不等、对光反应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阿-罗氏瞳孔,Argyll-Robertson"s pupil)等体征;后者具有诊断意义。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含量增高。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血清学检查均呈阳性,现临床常用的为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 test)对神经梅毒的脑脊液检查更具特异性。治疗以青霉素为主,如能早期治疗,1/3病人可恢复,1/3病人可获不同程度进步。

  (九)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近十多年来新发现的疾病,多数人感染后不一定产生症状。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亲神经性,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较多,可有脑瘤症状、脑炎症状、周围神经症状等。艾滋病引起的精神症状有两类,一类是脑组织受损所致的器质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一类是因患此不治之症所致的心因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艾滋病引起的痴呆可由HIV病毒对中枢神经的直接感染,或由于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颅内病变及感染(如弓形体病、淋巴瘤)以及系统疾病所致的间接影响,如败血症、低血氧症、电解质不平衡等所造成。此病在感染早期所呈现的一种皮层下性痴呆,与许多功能性障碍颇难区别。

  (十)一氧化碳中毒性痴呆 约10%的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从昏迷状态复苏后,经一周至三个月精神正常的清晰期(假愈期)后,突然出现严重的意识模糊-痴呆综合征。病人定向丧失,行为怪异,言语杂乱,在短期内发展为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领悟困难,大小便失禁,最后进入痴呆状态。神经系统检查可有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或呈去大脑样强直、腱反射亢进及阳性锥体索征。常呈易出汗,皮肤易生水疱、周围循环不良,极易导致褥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可用苏合香丸,每次1~2粒,日服2次;或僻秽丹(苏合香丸去麝香、犀角,加黄连和蚤休)5克,日服2次,连服1~2月,并合并服用γ-氨酪酸或氯酯醒。对症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

  (十一)其它系统疾患 许多代谢与内分泌疾患可致脑功能失调。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儿童会产生克汀病(cretinism),常伴精神发育迟缓;成人患者为粘液性水肿,可呈现呆滞淡漠、动作缓慢、思考困难、记忆减退和嗜睡。早期给予甲状腺素治疗,常可使病情恢复。原发性副甲状腺功能减退,经过治疗能迅速缓解,但亦偶可导致痴呆。垂体功能不足、肾上腺功能不足(Addison病)及肾上腺功能亢进(Cushing病)通常导致抑郁或其它情感障碍,较少发生痴呆,但在鉴别中亦应予考虑。

  慢性肝功能衰竭所致肝性脑病与慢性尿毒症性脑病均可导致痴呆。经多年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可产生透析性痴呆,可能由于透析液或常用制酸剂所致的铝中毒,停止摄取铝盐,或可使缓解。

  心律不齐及慢性肺部疾患,通过持久性缺氧而导致痴呆。胶原-血管性疾病所致脑血管炎性病变,亦可产生痴呆。当发现胶原性疾病的迹象,如血沉降率增高、蛋白尿或尿中管型,而仍不能确诊者,可予类固醇试验治疗。

  肉样瘤病(sarcoidosis)有时可能仅表现为痴呆,但通常伴有脑膜病变的其它症状。类固醇治疗可改善其痴呆。

  营养不足状态也可导致痴呆。痴呆、皮炎及腹泻为典型菸草酸不足所致糙皮病的三联征。由于维生素B12不足,在发生痴呆之前常产生血恶液质及其它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周围神经病变及脊髓脊柱及侧柱病变。上述维生素B12缺损症状,也可见于叶酸缺损患者。

  首先应从痴呆综合征中,区别出某些有特殊治疗的病症,进行及时治疗。即使对尚无有效治疗的原发性退行性痴呆,适当的医护措施可促进其一般健康水平,和延缓其精神衰退进程。良好的环境和生活安排(包括饮食、睡眠)、多与家属接触和安排适当活动等一般处理,颇为重要。应矫正老年患者的视听缺陷,对伴发内科疾病者应及时处理。

  伴有抑郁的痴呆患者,可适当给服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剂量较小,缓慢递增,因该药具抗胆碱作用,应注意加重痴呆或导致谵妄可能。如患者夜间吵闹不宁,可服小剂量氟哌啶醇0.5mg或氯丙嗪10~25mg。严重痴呆患者伴有偏执症状、失眠、无目的游荡及其它精神症状,可短期服用较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老年人失眠以三唑仑(triazolam)为首选,水合氯醛也可服用。所谓抗痴呆药物如氢化麦角碱及卵磷脂等均无肯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