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12:13  中国新闻出版报
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
主编:郑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郑鸣主编,新华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是中国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逝世10周年的纪念文集。与一般的纪念文集有所不同,这本书从书名到立意,没有官样文章,不作盖棺定论,而是以郭超人关于记者的谈话为核心,加上几篇旧作、一束书信、一些同行回忆、一篇女儿的编导手记,留下了主人公27年记者生涯、44年新闻事业、66年不凡人生中的经验、思索和感悟,以及这位新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记者一生求道、证道及殉道的生命印记。这是一本关于生命、信仰、奉献、敬业的人生大书,对从事记者职业的人来说,还可以作为新闻专业及记者人生的一本特殊教科书。

  经典新闻背后的秘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郭超人注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并非由于他的资历或官职,而是得自其大手笔下的大块文章。他的《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驯水记》及《非洲笔记》等诸多通讯报道,当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报道,而今是大学新闻专业课堂的经典作品。而《关于记者》一书,正展示了这些经典新闻背后的秘诀。书中的重头文献,一是《记者论》,是根据解国记等人1982年5月24日~29日听郭超人讲课的课堂笔记汇校整理而成;一是郑鸣记录整理的《关于记者的谈话》,来自郭超人1990年~2000年在家中谈话的口述实录。

  这两篇文献实际上都是一个“超人记者”的业务自传。当我们看到,郭超人采访登山,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与登山运动员一起呼吸缺氧冰风;采访军事,与战士一起在前线“沐浴”枪林弹雨;采访对“四人帮”的审判,与同行一起申请进驻秦城监狱1个月,阅读材料千万字……我们自然明白,好记者的精彩报道是如何写出来的。当我们了解,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他如何写作《安康调查》,批评学大寨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和极左倾向;在彻底否定“十七年”的政治高压下,他如何写作《驯水记》,展示新中国25年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他即开始在四川双流县做“农村阶级斗争状况调查”,写出《扫除唯心的阶级估量》……我们才能懂得,能够“坚持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跟风,不做违心的事情”(194页),对一个新闻记者而言,何等重要。

  “超人记者”的成功之道

  书中处处是郭超人工作多年的经验、思考与智慧的结晶。如:“唯有大多数人做不到、想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出色的记者”(101页)。如:“成为一个有水平的记者最大的诀窍,就是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149页)。 如“我的挎包里常装着三种笔记本子,一种是采访笔记;一种是生活杂记……还有一种是思考摘记”(191页)……涉及新闻工作的学习、积累、准备、采访、调查、思考、写作的方方面面,对从事记者职业的人来说,这比任何教材都更加亲切生动。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们指明了一个“超人记者”的成功之道。《记者论》开宗明义地说:“记者首先不是解决技巧问题”(93页),而在记者之道,“这涉及记者的理想、信念、品德等问题”(100页)。亦即人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及其综合素质。要当大记者,就要练大手笔、写大文章,这又需要有大视野、大胸襟,进而须有大志向、立大目标。

  郭超人发表的《喉舌论》,曾引起过重大反响,也曾被人误读。如果将诠释国情的《喉舌论》与探讨专业的《记者论》比对阅读,不但能发现作者身份转换而导致谈论问题的角度差异,发现舆论宣传与新闻传播间的矛盾与统一;还能发现郭超人在二者之上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专业理想精神。郭超人谈“喉舌”,不是让记者变成铁皮大喇叭、传声筒,不是让新闻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是为新闻界八股盛行、道德麻木等不良风气推波助澜。与之相应的是,郭超人说:“新闻无处不在,但需要你迈开双腿,到产生新闻的第一现场去发现、去感受、去采访;需要你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耳朵去倾听,带着嘴巴去询问,带着思考去求证,带着真诚去记录,带着责任去传播。”(19页)郭超人的成才之道,可以说,是在舆论宣传与新闻传播之间,求得最大值。因而,当有人说他骄傲自大,批评他走“白专道路”时,他的对策是毁誉由人,走自己的路。他以身许国,甘为喉舌,但从不泯灭良知,更不抹杀自我。若没有忧国忧民大德、独立思考的精神,就不可能有“超人记者”的称号及其具有洞察力和震撼性的大块文章。

  以生命诠释鞠躬尽瘁

  《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这部书的选材与编辑,也极具匠心。郭超人是大名人,他的著作、笔记,以及有关郭超人的怀念和研究文章,数不胜数。而这本书中的栏目、文章,凸显编者的精心选择。

  “旧作”栏目中包含4篇作品,剧作、散文、理论、业务自传各占1篇。独幕剧《我也去》是郭超人17岁时发表的处女作,是其写作的起点、才华的证明,更是立志报国的青春誓言。《从北大,我带走了一把钥匙……》是作者1988年为母校校庆而作,透露了郭超人新闻事业的成功密码,即兼容并包的大气和自由证道的精神。《记者要注重调查报告的写作》是他一贯的新闻思想,也是他的经验之谈。《我的业务自传》是他1982年申报特级记者的自我总结,其中不仅有对成绩的陈述,更有对经验教训的反思。

  “书信”栏目是最温情的部分。何其芳、巴金的信,证实了大学期间的郭超人是如何地好学求道。剧作家海默、黄宗江的信,则如温暖阳光,可见共和国第一代青年人间如何同道相惜、同气相求。当然,最温暖感人的,还是郭超人的《寄自战场的家书一则》,这封写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烽火家书,表现了一个新闻战士处理国事与家事的道德风貌,尽展郭超人豪迈与柔情并济的丰富情怀。

  “回忆”栏目中,收入了宁世群、赵化、伍皓、姜军、蓝冰等人的怀念文章。这些新闻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显现出新闻人的职业本色,把对郭超人其人、其事、其作、其思的难忘回忆,写成了一篇篇深情内蕴的客观报道。看一看姜军的《最后的燃烧》,准确、生动地记录了郭超人生命中最后的足迹。文中所列郭超人2000年4月10日~6月13日下午(去世前36小时)的工作时间表,是对“鞠躬尽瘁”这个沉重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成语的最好诠释。书中还有郑鸣的编者按语、蓝冰的怀念文章,前者孜孜探问并追思郭超人关于记者的思考;后者叨叨叙述父女两代人的西藏情结及往事今缘,其对亲人的无言思念让人心动。

  当我合上这部厚重的大书,面对素白的封面上隐现的郭超人石雕头像,对这个新闻前辈的敬仰油然而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他的新闻专业思想,是否真的读懂了他内心的博大与精神的坚守。作为后辈,郭超人一生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对新闻专业精神永远不停的追求,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朱侠)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