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报网融合打造全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9日05:20  京华时报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报网融合打造全媒体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在清华大学与学生交流。本报记者张斌摄

  昨天,“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抵达清华大学。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率人民日报社著名编辑记者与清华大学师生现场交流,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当天的活动中,吴恒权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一起进行旗帜传递,启动人民日报校园清华站,并互赠礼物。

  吴恒权表示,人民日报社旗下有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和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主流网站——人民网,报网融合是现在也是未来,希望通过校园行系列活动使更多青年学子了解人民日报。

  从毛主席题字找到“共同点”

  此次清华大学之行不仅有总编辑吴恒权亲自挂帅,带着各部门在一线工作的精英,走进校园和学生们分享新闻一线的工作故事及经验,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还带来人民日报社成立62年来的珍贵资料在清华举办展览。

  当天,在人民日报清华行的展览中,展出了8个与清华大学有关的珍贵版面,有194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第一篇刊登关于清华大学的报道《解放军北平区军管会正式接管清华大学》;到1964年,胡锦涛在清华读书期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再到2009年,温家宝与清华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

  “毛主席给人民日报报头题字时,一共写了8个,现在用的这个报头就是从8个中选出来的。”活动正式开始前,吴恒权向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介绍时,提到这个小“典故”。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的校名也是毛主席的题字。胡和平介绍说,当时,毛主席给清华大学题字时写了6个,从6个中选出一个,一直沿用到现在。“单从这点看来清华与人民日报就有相似之处。”

  从一条假新闻谈起

  在正式主题演讲前,吴恒权用一段视频又一次拉近了人民日报与清华的距离。这段视频选取了部分目前活跃在人民日报各个部门的编辑记者的工作感言,他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吴恒权表示,人民日报和清华大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清华大学与人民日报携手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岁月,今后,我们将共同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说到这里,吴恒权话锋一转切入主题。他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当前的信息环境和媒体格局面临新的变化。过去两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报纸缩减了版面,有的被迫关闭,一些人对报纸的前途不免产生了悲观的末路情绪。

  吴恒权说,前不久国内部分媒体报道了一条新闻——“《纽约时报》将停止印刷版”。为了核实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他特地要求人民日报驻美国的华盛顿分社联系了纽约时报的几位负责人,最终证实这是一个假新闻。尽管是条假新闻,但他对于报业该何去何从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报网融合相得益彰

  人民日报社旗下既有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也有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主流网站——人民网,这种格局目前在国内是独一无二,也正基于此,人民日报对于报网融合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吴恒权介绍,从字面上看,报网融合就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现在读者阅读人民日报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标注,“更多的内容请见人民网某频道或者某专题”。通过这样的立体报道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受众了解新闻的形式,也使原先受版面或者文字所限而不能充分展示的内容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间。

  吴恒权表示,报网融合既是盘活人民日报的过程,更是激发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资源的过程。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信息传播新格局面前,必须不断地增强领导主流媒体的能力。通过报网融合,传统媒体能够进一步焕发新的生机,新兴媒体有真正的依托,两者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在面临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稳脚跟,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他说,人民日报的记者现在出去采访,随身带的装备越来越多,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有的还要带摄像机,以往平面媒体的记者正向两栖或者三栖方向发展。

  在谈到报网融合的目标时,他表示:“从过程上讲,大体是两个阶段,我们准备分两步走。第一,近期目标,到2015年我们要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的发展格局。第二,远期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努力成为报网一体化发展、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一流媒体”。

  ■现场

  公布电话邀请清华学子参观

  主题演讲之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郭运德、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叶蓁蓁等一起与学生交流答疑。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一新生郭宋立第二个提问。她提出一个关于报网融合中,如何处理分辨信息良莠不齐的问题,还顺便向吴恒权提出一个“小小请求”,能否邀请她所在的班级去人民日报参观,实地感受中国第一大报的运作流程。

  对于郭同学的请求,吴恒权欣然接受,马上请同行的人民日报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公布了联系电话。“你们组织好,我们随时欢迎你们来。”

  ■对话吴恒权

  真诚欢迎学子加入

  记者:人民日报这次清华行有何感受?

  吴恒权:我有很多年都没有来清华了,这次来感觉很亲切。学生们的提问很精彩,对问题思考得也很深刻,对我们今后办报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人民日报与清华大学有很深的渊源,这次校园行是否也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人民日报?

  吴恒权:人民日报创立60多年来,有不少清华学子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之中,成为各个部门得骨干、精英。我们欢迎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能够走进金台园,了解关注人民日报,阅读人民日报,关注人民网,上人民网,关注人民日报下属所有的报纸杂志。也真诚地欢迎大家把握机遇,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共同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本报记者张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