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南宁日报社承办的中国晚协第25届年会举行。140多家晚报老总围绕“媒介融合与晚报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面对国内都市报、早报等迅速发展,挑战晚报在市场中优势地位之势,新浪传媒独家与十家晚报总编等进行交流。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表示晚报发展困境主要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引起的,纸质媒体应该在解读上下工夫,评论、深度是报纸最大的特点。以下为访谈实录。
新浪传媒:在您看来,中国目前的晚报发展有什么样的困境?
朱大建:甚至不光是晚报,纸质媒体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这个困难主要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引起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数字技术进步以后,有很多的新闻,网络媒体具有了非常大的优势,它的优势一个是非常及时。然而报纸一天只能印一次。
第二是新闻海量,非常多,以链接的形势存在,这都是技术进步形成网络的优势。
第三是互动。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到网上讨论,这对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
作为纸质媒体来说,刚才在我的发言中也讲到了,纸质媒体有400多年的历史,广播有90多年的历史,电视有50多年的历史,互联网才10多年的 历史,每一样媒体的推出都是当时技术进步的产物。400多前推出报纸,人类的技术只能达到纸的印刷。现在互联网的优势出来了以后,还有更新的一些,比如说手机,手机上可以看很多的新闻,除了重要的新闻之外,美国苹果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把这个报纸、网络、视频都可以装上去,这样你可以不看这个纸质媒体,就 可以知道天下事,很多操作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
现在的人,特别是高端的人群,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移动性。飞机、小车,是处于移动状态当中的,如果在以前的技术条件下,移动状态当中,信息获得就受到了一些阻碍,旅途当中就放弃了,最多是听听广播。现在有了数字技术之后,可以手提电脑、手机上得到最新的信息。
我举了一个例子,我从早上出来一直到次天早上,对于新闻的获得没有中断。早上出来,我知道,为什么道路拥堵,是因为很多人要到世博会去。到了机 场,第一次看到新闻是说世博会有60几万人参观,然后在下午4点钟的时候得到的信息有99万人进世博园。到今天早上,我打开手机一看昨天103万人创造了 世博参观人数记录。所以说人在移动当中,同样可以方便、快速得到及时的信息,这都是技术的进步造成的。
那么,比较简单说,这样对纸质媒体造成一个很大的困难。困难就在于,纸质媒体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一天只能印一次,一次截稿以后就不能再印了。所以读者看到的内容,可能不新鲜。
比如说早上的报纸,读者看不会早上看,很有可能要到中午的时间再看,有人要到下午再看,有的人要到晚上再看,看到的东西就是在网上、手机上都有及时的发布,在报纸上就没法体现,它就不能更新了。
但是纸质媒体的内容,一定要经过编辑、记者的加工整理,他的加工整理,表现为是精选、精编。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如果你到饭店里去吃饭,饭店拿出 来一张菜单,有1千个菜,你点菜,你是不是要花很久的时间。但是如果经过饭店挑选,我的工作人员挑选,保留了200个菜单,精华,这样客人就很节省时间,因为有800个不具代表性,你不看也可以,200个你在这个里面点。
报纸、编辑起什么作用呢?就是起这个作用。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很多很多的信息,但是它起的作用就是帮你来准确的把握,把不重要的东西给过滤掉,留下重要的东西。这个是优点。
同时也是弱点。弱点在哪里?现在我要满足我的读者,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读者,所有的人。那么海量的信息还是有它的优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挑选方 法。那么我们纸质媒体,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是面向所有的读者,我们尽可能的面向每一个市民,但是我也要为他挑一挑,挑一些可读性强的,雅俗共赏的,和市民的生活联系很密切的,是这样一种特征的新闻,每一种不同的媒体都有他挑选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叫做办报宗旨,为他自己的读者服务。
第三个,我们不能互动,及时互动做不到。
现在纸质媒体确实面临很多困难,面临的困难主要还是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信息落后,不能面向所有的读者,只能面向特定的读者群。但是我的看法,就是纸质媒体,还是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也不可能消亡。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它有发扬光大的一天,或者是说转弱为强的一天。
新浪传媒:或者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
朱大建:对。或者是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现它的内容。
新浪传媒:有时候我在想,大家是不是把报纸这个概念太狭义化了,我们看到的街上的卖的,印在纸上的东西叫报纸。我觉得现在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各政府新闻网站,只是报纸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
朱大建:对。现在的要怎样办报纸呢?
一个是报网互通,采取这样的办法实现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大趋势,我们既有竞争,又有压力,包括新浪网,作为门户网站,新闻是最全面的,也是最 迅速的,所以我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打开新浪网看一看,新浪网有什么重要的新闻,有哪些我是不知道的。然后,来看看我们有什么新闻被新浪网所采纳。我从网站这里也得到很多信息,然后指导我的记者,怎么去补充最新的东西来放到今天的报纸上。这是融合的第一点。
融合的另外一点,我们自己也办了网络,我们新民网现在也是很有朝气的,我们的言论也蛮有生气的。
新民网充分利用了新技术,很多用户可以从手机上读新民网,因为地区性的问题,我们的用户群关心的内容和新浪网呈现还是有区别。同时,我突发性的 新闻是滚动式的播报,手机上可以读,在网上也可以读。这个就弥补了我们报纸一次印刷的不足。报纸一天只发行一次,但是我的记者是全天候的。只是缺一个平台和技术。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了报纸向数字技术的改变。
第三个,纸质媒体的优点还是在解读。它的公信力、权威性,是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公信力加上亲和力才是影响力。影响力不是凭空来的。首先你的受 众要觉得你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不是看了以后质疑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就打折扣了。第二,是很亲切的,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怀疑的,你的影响力就出来了。
纸质媒体主要的还在于它的解读,恰恰我们现在缺的不是信息,缺的是解读,所以纸质媒体应该在解读上下工夫,评论、深度,这是我们的特点。
拿我们的体育报道为例,现在对记者的要求是写赛场上,电视镜头扫不到的地方。那么,首先观点你扫不到,这是抽象的东西。还有就是记者到现场看, 看到的运动员的状态,他的故事,镜头扫不到。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是不可替代性的,就是说我的东西是不可替代的,电视也不能替代,网络也不能替代,其他的纸质媒体也不能替代,有共同性质,但是不可替代。有新鲜感,但是又有亲切感。
新浪传媒:这样的一种内容设置,是不是和最初的晚报的定位有所不同了呢?在我们记忆当中的晚报,更多是关注当地的民生、社会新闻,是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
朱大建:定位也没有不同。传统的晚报也重视言论的,特别是《新民晚报》。
曾经有一个阶段,大家都很重视信息,评论有所削弱。
但是是互联网的发展以后,使我们的报人更加知道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因为信息的传播,由于技术手段的先进,可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而且信息现在不是不够的问题,而是泛滥的问题,就是太多。
同样一个新闻,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是,对新闻需要本质的、深刻的解读,这些是读者最需要的,也是纸质媒体最擅长的,这方面的人才是最多的,因为 纸质媒体发展了400多年,一直也没有中断过,老带新,源源不断,使得传统是一直传承下来。所以内容制造商的角色我们可以扮演的很好。
刚才你说报纸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我认为是很好的概念。现在苹果出了平板电脑以后,包括手机也好,可以在手机上读报纸,等于是报纸的另外一种形 式,但是没有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现在集团的报纸也上了电子阅读器,没有解决收费的问题。现在都是以免费赠送的方式提供,问题是生产这些内容是有成本的,这么一支记者队伍,我要养着他们,所以说免费提供是不可持续的。就像上海的盛大的陈天桥,就是把收费解决了。就可以持续发展了,可以再生产。
我们现在生产的报纸能够放到手机上去,让读者阅读,我认为是很好的。这个等于是凤凰涅磐了。纸张很贵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资源。如果能解决最后的 问题我们怎么来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我的成本回收,并且实现一定的盈利,然后就是说和电子的阅读器的平台的掌控者来好好的谈判。那个问题就解决了。
但纸质媒体也不会轻易放弃,只是不要印那么多,一部分的读者,向很多老读者喜欢看纸质媒体,他喜欢一张报纸,一杯清茶,慢慢的读,非常舒服。
新浪传媒:刚才说到电子阅读器的收费瓶颈,您觉得陈天桥的模式你们会有所借鉴吗?
朱大建:我只是做内容的,所以对技术我不太懂,但是我从理论上,概念上觉得,这个问题是一定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说,掌握数字技术 平台的是强势,我们内容提供的是弱势。我生产内容,营销的渠道不在我手里,就像中国制造业,为什么我们处于低端,因为研发不在我们这儿,我们只是制造的环节,制造出来的东西,要通过营销渠道卖给读者,营销渠道就是在那些平台的掌控者手里,平台在他手里,我们实际上是弱势。
新浪传媒:但是现在付费阅读的最大困难是人们不愿意为电子阅读付费。
朱大建:这就是人们的意识问题,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不能意识到这些内容,是我们记者团队的劳动所得。大家获得免费咨询的时间太长了,这是需要转变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