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策给力 市场期待国产纪录片“绝地反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2日10:44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2月11日专电题:国产纪录片难抵“进口寒流” 政策给力能否实现“绝地反击”?

  新华社记者王攀 黄浩苑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事实上,纪录片还被视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日开幕的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说,几经兴盛衰落、跌宕起伏,中国纪录片产业即将迎来复兴和繁荣,“纪录片产业的春天到了。”

  然而,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引进的境外纪录片总量达到1.5万至2万小时,国产纪录片总量却只有1000小时。天差地别的悬殊之中,中国国产纪录片能否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支持下,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春天”?

  中国纪录片市场正式进入“多元化时代”

  经过8年发展,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已经成长为我国唯一具有交易功能的国际纪录片评优、展播平台。本届大会共收到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576部参评作品,其中国内267部,国外309部,数量达到了近年来的一个高点。

  “参赛和参加交易的作品不断增多,百花齐放,这和我国近年来纪录片市场与纪录片产业大发展是分不开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说。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纪录片年产量达到1000小时,总库存量达到1.3万到1.5万小时。2005年以来,《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出色纪录片作品陆续推向海内外市场并赢得好评。

  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已经开通的公共纪录片频道达到3个,付费纪录片频道3个,各电视台开办的纪录片栏目达到78个,一些纪录片制作机构已成为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

  作为大会的主讲嘉宾,刘效礼说,本次大会收到的作品来自不同的创作队伍,既有国家电视台,也有省级电视台,也有民营公司和独立制作人。“从中国的纪录片生产现状看,过去在价值取向、表现手法、运作方式上迥然相异的创作者们,正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国有媒体调动民间力量,大家彼此间的隔膜与界限正在被打破。”

  在本届大会上,人们既可以看到由SMG纪实频道、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纪录片巨头制作的《出狱》《初潮》《华尔街》等优秀作品,也可以欣赏到如独立制片人杜友农拍摄的《爱心大篷车》等众多中外纪录片独立制片人的心血之作,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纪录片的制播队伍里,众多地方电视台的力量正在崛起,如获本届纪录片大会自然环保类纪录片大奖的《麋鹿家园》就是由湖北省广播电视台制作。

  境外纪录片总量超过国产15倍成严重冲击

  然而,市场的表面繁荣并不意味着中国国产纪录片能够享受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境外的纪录片总长达到了1.5万-2万小时,而国产纪录片总量只有区区1000小时。

  金德龙说,境外纪录片的巨大引进量和不断重播已经严重压抑了中国国产纪录片的生存空间。

  在本届大会上,一位中国制片人感慨地说,市场欢迎竞争,但实力悬殊的较量,只能阻碍国产纪录片的良性发展。

  市场人士认为,造成国产纪录片“越发展越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刘效礼说,从制作手法而言,中国纪录片虽然已经走出了手法单一、拘泥于形式的误区,但在选材上往往仍局限在历史人文领域,探索自然、环保、科技、教育等内容的偏少;传播手段也只依靠电视台播出,忽视电影院、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

  国家地理频道资深地区制作人李美仪认为,中国纪录片与国际接轨存在十个缺陷,“题材过于本土化,缺乏国际关注度,惯于用铺陈手法,太慢进入重点,妄想对观众说教,资讯过多,结构和内容冗杂,未替广告进入安排剧情……这些缺陷都是阻碍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观众的绊脚石。”

  政策劲吹暖风 市场期待国产纪录片“绝地反击”

  20多年前,一部《话说长江》曾令中国电视观众心驰神往;2010年,一部《华尔街》,让中国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

  “纪录片是让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人们彼此了解的最佳渠道之一。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构建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真实的感召力,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刘效礼说,“现在,从政策和市场两个层面而言,我们都在迎来中国纪录片的复兴时代,有望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形成新格局。”

  刘效礼说的“政策”,是指今年10月刚刚发布的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和省级国有影视机构每年要有规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纪录片的专业频道、栏目予以政策支持和鼓励,重点培育一批电视纪录片制作经营主体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在大会上,金德龙说,意见在要求大力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的同时,也明确表示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国纪录片播出市场的管理。

  根据意见要求,广电部门将对引进境外纪录片实行“总量控制”,现阶段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低于7︰3。金德龙说:“意见表明,境外纪录片对我国纪录片播出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的倾向将受到严格管理。”

  对此,许多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表示“热烈欢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认为,此次意见的出台无疑会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制播规模。国家将纪录片事业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使得中国纪录片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导演汤炯铭表示,意见出台一定程度上会解决中国纪录片制作面临的资金难题,并且对中国纪录片市场化道路发挥了推动作用。

  市场人士同时表示,中国鼓励国产纪录片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拒绝”国际化。刘效礼说,以本届大会为例,许多参赛参评作品都是跨国完成的,这些纪录片受到了市场和政府部门的肯定与支持。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