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传媒推出《微访谈•对话传媒人》系列节目,邀请新民周刊、新周刊、南风窗等杂志分别做客《微访谈》栏目,解析2010年度周刊封面报道背后的内幕故事 。本期邀请《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http://t.sina.com.cn/1650699252)做客,以“新民周刊封面报道”的内幕故事为案例,全面为您解读一个媒体人视角的2010 。以下为微访谈实录
frank-shanghai :丁总,我是新民周刊(http://t.sina.com.cn/1681029540)的忠实读者。你们曾对周立波做过封面。请问,您怎么看待他的“网络公厕论”?
丁曦林:短短2年,周立波被捧煞骂煞,跌宕起伏,堪值玩味。他走红,是因为舞台太缺“笑果”,更稀缺时事评论。他靠聪明、机灵和拟态表演,也靠关栋天策划和包装,赢得满堂彩,幸运!但从“网络公厕论”看,暴露了他思想局限和自我膨胀,承受不住杰出代表的声名和责任之重。
GG乖宇翔:《新民周刊》在2011年有什么新的创新吗?会不会有新的栏目呢?谢谢了。
丁曦林:创新是传媒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2010年,《新民周刊》“变脸”“变心”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内容强调三大调查(热点、财富、文化调查)。在2011年,我们也有许多新动作。当然,不到最后一刻,大幕不便开启。呵呵!请你继续关注〈新民周刊〉,相信2011年的杂志不会让你失望。
周一清:新民周刊每期封面稿选题有什么标准呢?
新民周刊:封面是一本杂志最大的卖点,选择标准应该是读者的共同兴趣。每周我们“观赏”国内外同类媒体的封面的过程,比较激动人心。
朱穆静雪 :解析读者的共同兴趣是指?
新民周刊:一般而言,读者对当下的热点是最感兴趣的,所以周刊也要讲求时效性。当然,每一本杂志的读者定位不同,所以只可能是一部分人的共同兴趣。
王炎冰ice :如果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封面报道会比较倾向于哪方面呢?
新民周刊:我们在2010年做过一些较为静态的封面报道,比如:剩女阴谋论,市场反应也很不错。突发事件可遇不可求,所以一些中长期策划还是杂志所必须的。
外滩小克勒 :11.15上海大火震惊全国,以往上海每每发生大事,当地媒体总是集体失语,但这次不一样,当周新民周刊就赶出了一篇很漂亮的封面报道,请问一下丁总,周刊做出这个报道的决策,幕后有没有纠结和压力?事后,许多人去现场献花,您去献了吗?怎么看待这一“献花行动”?
丁曦林:献花行动是自发的,每一多鲜花都代表了一种声音,代表了一种态度,巨大的静默的鲜花墙是民众对这一事件以及背后掩藏问题抱有质疑的集中反映。我本人也2次去现场看了,也献了鲜花,这样的生命体验,所引发的思考,是无法忘却的。
对于11.15,周刊做出封面报道的决策,压力不小,来自各个方面。但,基于对这一突发事件的深度关切,基于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我们及时商议,立即启动了非常态的操作流程,组织主笔、记者、编辑立即集体出动,分工合作,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告知读者真相和事实。
杨焱鑫 :丁老师你好,我最近刚看了你们关于阿桑奇的封面报道,我想请问,像这种长稿子从选题到面世整个周期是多少,你们一般是怎么确定选题的
丁曦林:我们的封面选题不是谁拍脑袋形成的,而是有一个策划机制。呵呵,作为一个专业的深度新闻供应商,《新民周刊》从策划到实施,一个封面报道大约需要1—2个星期,遇到紧急情况,48小时内也能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做出符合读者所期待的深度专题报道。
又是也许 :我是学新闻的,我们老师有意无意总会说,在中国做传媒会很难,你怎么看呢?
新民周刊:请问:做什么不难呢?做大学老师就容易了吗?勇敢一点
姗云L :深度刊物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生存?平板电脑真能打破读者碎片式的习惯吗?
丁曦林:你提的问题,是我一直思考的。当今,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以及传媒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引领,催生了新的传媒业态。如何应对?我想,“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本质还在,具有恒久价值。这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所在。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当然也会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小嘴倪倪 :丁总,想问您一个触及内心的问题,你幸福吗?
丁曦林:幸福不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受。从物质上讲,许多人的幸福感是通过比较而形成的,你比周边人富一点,你可能就幸福。而我对物质要求不多也不高,够需要,就幸福了。在精神层面,幸福与否,很大程度起决于自我实现。我走到今天,内心与发展同步,幸福于我如空气,每天呼吸得到,也指望明天能更舒畅。
朱穆静雪 :您预测微博对周刊出版的影响在将来会达到怎样的程度?
新民周刊:围脖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它与纸媒的读者是两个相交的圆,重叠的部分会忽大忽小。
朱穆静雪 :新民周刊如何利用微博,在杂志的出版过程中,从选题策划到发行销售?
新民周刊:当然,许多社会事件在围脖上第一时间都会有所反应,记者善用围脖,等于是多了一双眼睛。围脖是一个了解共同兴趣的极佳平台。我们最近有一期“2010年度口水榜”,汇聚了今年的很多流行语,不少都来自围脖
能追无尽景 :2010年,中央、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举措限制房价,你们也做过封面报道。对于房价,丁总究竟怎么看?你希望房价明年跌还是涨?
丁曦林:房价问题,本质上跟地方财政也有很大的关系。大小城市都热衷盖房子,热衷市容变化,钱从哪儿来啊?主要靠土地差价,这是利益的冲动,为官一方,总希望有政绩。有人说现在城市的现代化就是靠拆迁,拆迁了就能表现城市化,这种将拆迁与城市建设形成因果关系的说辞,正是时下畸形政绩观的反映。
土地价格也是大问题,现在通行的拍卖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公开,坏处是竞价推高价格。各地政府财政预算里面相当部分是土地收入。眼下银行贷款限购两套房、三套房等等,我认为都是表面文章,针对的是购房者,其实源头问题是土地价格问题。
我们做过多个相关封面。当前房价居高不下,很大一个问题是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涉及两个因素:一是国家供地的数量,一是供地的价格。目前,房屋的价格中土地价格占了很重要的比例,要解决它,政府应当适量增加土地供应。
rOYee :怎么迎接自媒体时代的挑战?作为一个传统纸媒的如何重新自我定位?
新民周刊:传统纸媒普遍遭遇的危机,是不是被夸大了,还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段进行审视。电影和电视没有取代摄影,而摄影也没有取代绘画。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但是海量信息让人疲劳,也无从选择,纸媒的生存空间依然存在。
尤妮珂 :您好,丁总!你们做过一期有关大连“被石油”真相调查的封面。大连人民感谢你们说出真话。请问你们是怎么想到做这个报道的呢?
丁曦林:对于大连油污事件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因为事关一个城市的命运,事关许多老百姓的生活。事件发生后,相关报道很快消失,被和谐掉了。但是问题并不因此而消失。事隔约100天,大连新港又发生爆炸,我们不能不报道,不能不说话。报道为大连人民说话,也说出了我们的良知。
又是也许 :都说做传媒要有良心、责任,可面对现实有时好像却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应该妥协吗?
新民周刊:选择无处不在,任何决定都是妥协,有舍才有得。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组织同样如此。关键是一些原则和底线是不能突破的。
小嘴倪倪 :今天出版的新民周刊封面是人人都是阿桑奇。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策划这一报道的呢
丁曦林:你这么快就看到了我们新杂志?谢谢你!阿桑奇是一个伟大的黑客。他的“伟大”在于对旧秩序的破坏,撼动了“国家机密”名义下的传统政治诸多概念,如国家机器、政权、公民社会等等。他在新技术革命中应运而生,思想却不受技术局限。我们看到了他对世界变化的影响和推动,因此精心策划了这一封面专题。
王炎冰ice :严肃的新闻类周刊做起来是不是很辛苦?最大的动力是?
新民周刊:其实无论哪一种媒体,要在同类媒体中脱颖而出,都是不容易的。我觉得做严肃的新闻类媒体,比起做不严肃的八卦媒体,并不会辛苦多少——如果要出类拔萃的话。
糟糠 :丁总您好,一直是周刊的忠实粉丝,纸媒走到今天着实不易,偶然又发现本您新出的杂志<财富堂>,请问这份杂志您是如何看待的和定位的,顺便说句财富堂的封面人物很不错
丁曦林:谢谢你!财富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东西。但是有关财富的观念、财富的运用,笑话百出,问题多多。财富究竟意味着什么?财富带给我们的是自由还是枷锁?当今世界,包括外国的、中国的,富人们思考什么,玩乐什么,主张什么,我们想通过〈财富堂〉杂志,表达先进的思想,报道有趣的故事。
BRAVEBRIGHT :我原本是读法学的学生,现在对新闻感兴趣想转做新闻,请问就你看来怎样的素质才具备做新闻人的资格,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新闻传媒类呢?
新民周刊:这个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会倾听,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
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对于如今中国的媒体环境你是如何看待的?
丁曦林:中国的媒体环境不尽如人意,常常伴随艰难。一代代传媒工作者在不懈努力,包括《新民周刊》。我们所办的杂志不是花花绿绿、仅有很多广告的印刷品,我们努力提供真相和思想,使命和责任就是成为进步力量,推动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2010年,我们的许多报道努力体现这样的办刊宗旨。努力,包括新民周刊。譬如,《拆迁上访反讽剧》、《财富蛋糕如何分配》、《武汉错打官家人的背后》,还有《富人穷人距离多远》、《公共厨房最缺良心?》、《大连“被石油”调查》、《11.15烧痛上海》、《直击舟曲》、《赵作海:我比窦娥赚了》等等。
易居邓静娴 :丁主编,上海的道路交通情况如何?新民周刊最近有没有关注这一问题?
丁曦林:堵车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交通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系统性问题和观念性问题。解决它,需要复杂的综合的治理过程。现在公车消费居高不下,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治堵。对于汽车消费的观念,也要切实改变,要让民众形成价值趋向,就是私车不绿色。
茵荷 :问一个题外话,老师问什么会走上这个行业?是偶然,还是喜欢?
丁曦林:高中那会儿,高考时,原先报的是清华建筑系,因提前被文汇报选拔去读了新闻专业,人生改变。偶然吧?但也有不偶然,25年来有许多机会和诱惑让我改变职业,我抵住了。我很喜欢这个职业,尽管它不能让我发财。呵呵
朱文秋 :想问问《新民周刊》在数字化方面有哪些可以透露的计划?谢谢!
丁曦林:我们一直努力运用新技术,2010年,新民周刊已经登陆IPAD,也出了手机报。明年一定会有新的动作,请您继续关注哦。
丁曦林:各位网友,一小时很快就溜了,谁也跑不赢它啊,很抱歉只能回答一部分问题。感谢你们的参与,也非常感谢新浪传媒。下次有机会再见!
新民周刊:但愿今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