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社长戴玉庆:报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8日14:41  新浪传媒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演讲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演讲

  2010中国传媒年会于2011年1月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届年会以“变局与转型”为主题,出席嘉宾将结合传媒业一线的发展案例,对传媒行业的发展走势与实操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总结新世纪头十年中国传媒业精彩成就和创新规律,分析下一个十年传媒业格局及发展方向。以下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演讲

  《报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我今天给各位汇报的题目是《报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这个题目很大,我尽其所能,结合我自己的工作来谈一谈。

  分五个部分:第一,我想讲一下我们报业发展是五年为一个周期或者阶段,结合广州日报和广东省的平面媒体这15年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小结。1996年到2001年期间,是报业的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在市场化过程中形成报业的主体地位。在2001年2005年这五年间,报业总体形势是广种薄收,广告的空间很大,挣钱比较容易,但是经营是比较粗放的。到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基本上报业要想获取比较稳定的利润,要告别粗放管理的增长模式,同时报业的背景变得复杂了,面临新媒体和多媒体严峻的挑战。因此比较成功的报业集团都强化市场开放,对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深挖做了很多的努力。

  经过五年一段的发展道路,现在要预测下一个阶段就是新的五年。从2011年到2015年,我个人认为报业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这新的五年来说,主要是深化报业产业化,而报纸或报业产业化一个重要标志,应该是资本市场的连接,从外部到打通资本市场的平台,从内部要彻底改造传统党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样一种传统的模式,彻底按照现代企业机制来重塑企业的微观机制,这是新的五年里面我们要抓紧做的工作。 

  下面预测一下新五年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刚才我讲到首先是要做好我们企业微观改造。做好微观改造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重塑报业集团的企业机制,使之符合上市公司独立的要求,这样能够推动报业集团与资本市场的衔接。在2010年之前,报业集团的业务普遍表现着相对比较单纯,大多数报业集团都是以一张主报或一张都市报为主体,以广告发行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辅之以很少量的多元化,经过十年的发展,报业集团都有自己的网站和手机报等。

  在新的五年中,报业集团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化,必须改造组织架构,因为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模式肯定支撑不起来未来的发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并不一定走到了尽头,也可以继续按老体制和老的营业模式赚取广告费和发行收入,沿着这个老的体制走下去,永远上不了市,永远不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资本知识。用1996年形成的报业集团的模式,现在也支撑不起来,目前各个省市办的报业集团名义上是企业集团,实际上还是事业单位,因此内部还实行的是干部行政级别化的管理,在这个业务和经营利润几个重要指标上面,也不是完全按照严格的企业标准,制定严格的预算和指标考核,以及绩效考评这三位一体严格的独立企业制度,现在的报业集团还做不到这一点,而新的五年里要把刚才种种弊端在微观层面改变起来。

  那么在这新的五年,报业集团从操作模式上来讲,要采编分开。2010年我们主要工作重点是企业微观改造,要把一大批老人的身份转变成企业人,因为一涉及到这个问题得罪很多人,我们已经启动了资产重组的步伐,因此必须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政企分得不是很清楚的老局面,彻底按照标准剥离企业,把事业化背景的人转成企业人。

  可以说去年做的体制改革非常不容易,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已经把老的国企,老的事业单位改造成了符合标准的企业体制,现在已经通过了各个律师,还有券商的认定,现在在基础上已经完全做好了。

  通过这次改革,我们有几点自己的认识,老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和上市公司的标准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也就是说老的报业集团对于盈利能力和盈利预期不是很严格,集团党委每年也会大体做出当年盈利能力和盈利预期的判断,但并不要求作为一个强力的指标。到了上市公司不一样,必须每年有盈利的递增预期,而不能说每年有一点盈利,必须有三年盈利承诺,每年10%的盈利增长必须完成,如果完不成大股东是不能拿出盈利补偿。从2010年开始,深交所上市公司如果完不成盈利预期,大股东不能补钱,大股东必须把手里持有的股份转让给中小股,所以压力是完全不同的,当然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办法,会倒逼企业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在人员管理上,上市公司的要求是人员管理必须是集约式的管理,每个岗位都要有业绩和职能来匹配,而不能因人设岗,不能像老企业那样,人容易进不容易出。

  第三个不同点就是考评机制,上市公司完全以业绩为主导,不能按行政级别,不能吃大锅饭。

  第四个不同点就是,上市公司企业制度随时要求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源,不能安于现状。

  第五个不同点就是,新的企业机制要求传统传媒要尽快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而不能拘泥于老的地盘,很难走出去。这一点也是对企业的一个很大挑战。

  第六个不同点,上市公司的机制普遍要求或者是通行企业经理人制度,从社会上招聘优秀的人才,老的单位难以在市场上选择优秀的人才。

  通过这六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市公司有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甚至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负责人承担着法律的责任,但是上市公司很透明,也有挖潜的压力,搞得好通过报业公司的彻底专转制,可以不断使报业公司内在的动力和人才管理都能够适合经济的不断增长。

  第三个大的部分,我论述一下新的五年报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也就是如何实质性拓展媒体市场,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首先要做一个判断,就像上午几位领导讲的情况,就是传统媒体包括平媒和广媒,是不是市场空间已经没有了,或者是很小了,是不是报业就成了一个夕阳的产业,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国内的报业市场在市场开发的深度上,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成熟报业市场的50%,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我们是这样论证的,从宏观的层面来讲,国内的报业市场早就打通了资本的平台,早就解决了跨媒体、跨地区融资手段,来打通这种市场,来进行运作。在中国报业市场刚刚起步,像博瑞传播和华商报这样的非党报,他们在上市公司方面开始有了探索,但他们在跨地区经营上只是略有尝试,在个别城市办了一份到两份的报纸。

  因此可以这么说,在宏观层面上说,中国的报业市场基本上没有开发,如果对方是以100%作为标杆,我们就是5%,或者是3%的水平。而在微观层面上来说,国外的成熟大型报业集团和报社,在上世纪30年代商业报纸做得非常成熟,而我们还没有达到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些报纸微观层面的市场开发深度,但是这一方面差距并不大,可能对方深度是100%,我们在70-80%。

  把微观和宏观两个数据统一起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报业市场总的市场开发深度只相当于欧美市场的不足50%,当我们市场开发深度还很低的时候,新媒体就出来了,对行业的挑战压力就出来了。我们一种决策是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大势不好,市场也不开发了,转而去做新媒体,这是一种思路。还有一种思路就坚信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我们还是认认真真做主营业务,认认真真开发市场和挖掘广度深度,我个人和报业集团是倾向于后者,因为我们确实在10年的经营工作中感觉到传统的广州日报和广州日报集团下属的20家报刊市场确实很大,广告的吸引能力确实很强,完全没有到了放弃这个行业的时候,所以我们准备打通资本平台以后,我们把主要部分用在融资平台的主营业务,把我们广州市的报纸地位巩固好,把全国平媒的布局进一步做好,把细分市场做好,在这些领域里面我们估计要花不少的成本,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几个具体的数据我不展开讲,我个人对中国报业的前景是看好的,对中国报业做得基础比较好的公司,走上市化的道路,通过微观机制的改造,通过市场深度的开发,广度的拓展,中国报业一定会向欧美的报业一样,在五年到十年期间迎来一个还很不错的局面,同时把我们的新媒体布局发展好。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传媒年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