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洲伟:财经媒体该在专业性方面下功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14:26  新浪传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4月17日在北京召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黄丽陆、二十一世纪传媒执行总裁刘洲伟、 FT中文网总编张力奋、新京报社长戴自更等嘉宾出席并作主题讨论。传媒产业的新机会有哪些?新旧媒体如何融合?以下为二十一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洲伟发言实录。

  周雪林:我想从传统媒体开始,因为我们媒体先由传统讲到新旧媒体的融合、交替,我们既然有这样子之分,我们先从旧媒体开始,其实我不知道用新旧是不是合适。

  二十一世纪的刘洲伟先生,大家都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纸质媒体一直是我们意见领袖,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像社交网站,包括现在每个人都在上微博,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他们也开始拥有了采访和内容制作权,我想请问刘洲伟先生,你觉得传统媒体如何在这样的转变过程当中,继续担当原先担当的意见领袖这个角色。

  刘洲伟:一旦被定义为传统媒体,也就很不妙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二十一世纪传媒公司除了报纸杂志以外,也有很多新兴媒体公司,包括互联网还有一些视频的东西等等。因为我不太理解什么叫意见领袖,我不知道以前的纸煤是如何充当意见领袖的。但是我觉得一个媒体如果要依赖于他在市场上形成的这种竞争力,才能够获得这种生存。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前十年的以门户为代表的这种互联网的发展的这个阶段,其实是考验各个媒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一个很好的实验阶段。那么门户本身它侵蚀的最大的一块儿是那些容易被替代的信息的提供者。比如说像一些消费类信息,像一些娱乐信息等等。但是相反我们在看到国外十年中,中国的财经类媒体本身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我举个例子,像去年2010年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这种媒体,它本身获得了60%的增长,而同样处在南方集团阵营里的其他的社会类媒体基本的增长率是不到20%。我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能它就是巴菲特经常讲的护城河的原则。就是说你在市场上是否形成足够的竞争壁垒。像财经类媒体比其他的社会类的媒体的竞争壁垒,就在于它存在着本身更加专业性的,需要大量地进行培训和学习的专业记者,而且提供更加专业的这种信息,这样形成了它的比较竞争力。

  当然我觉得像财经类媒体,就是像纸质他的竞争力还不如像刚才刚才郭振玺台长讲的布隆博格这种东西,是因为博格本身提供的比传统的财经媒体更加专业的东西。他那种金融类的信息是提供可直接进行交易的金融信息。而这种提供直接可以交易的金融信息,反而形成了一个平台的概念,比如说布隆博格把全球最重要的分析师和交易员,都集中在他这个平台上。那么他这个护城河显然比财经报纸更加地深,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一点提供给我们的歧视,就是你如何构建你不容易被替代的这种核心价值,也就是你在市场上的这种竞争力。

  周雪林:所以在你看来,像二十一世纪这样的一个报纸,如果他要继续在市场上保持他的竞争性或者说竞争力的话,他就应该在专业性方面更下工夫。

  刘洲伟:除了这点以外,它本身在介质上也不是说一定要守着纸这个呈现形式。原来你的信息,你通过印刷、通过纸的这种传播,他是以前那种流行的方式,但是现在流行的方式是什么?这个肯定是在介质方面,你肯定是要紧随着接下来的发展而发展的。介质变了以后,他可能新闻的这种制作、形成、传播的这种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你原来的这种媒体组织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时候你的出路就是拥抱变化。

  周雪林:我们现场也来了很多的从事媒体的专业人员,我们可以现场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我们现在获得资讯的,包括你刚才讲的社会这种比较重大的新闻获得的首选渠道或者第一个渠道,有多少人还是第一时间想到报纸来获取的,你们都是媒体的专业人员,我不知道有多少?比如说就讲日本的地震,包括对日本地震后面的核辐射的报道,有多少是通过报纸,第一想到是报纸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的?几乎看不到有举手的,也就是说我们确确实实大家想到这些新闻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是通过网络这样的平台。所以我还想问一下刘洲伟先生,将来信息传播的渠道可能会发生改变,我甚至很悲观地认为,将来作为平面媒体、作为纸质媒体,它做一种形态,我觉得不需要多长时间,它很有可能就消失了,而其实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也许可能这一天就会到来。

  刘洲伟:你觉得多少年?

  周雪林:我估计不会超过10年吧?为什么我有这个判断?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为什么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因为我刚才讲到这个例子,我女儿20岁,她从来不看报纸,当然我估计她在她这个年龄段,她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

  刘洲伟:她长大了会看的。

  周雪林:所以我说不知道,下一代如果我们这个传统媒体真的没有读者的话,它还作为一个,或者说只有非常少量的人来作为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的话,他还有作为一个形态,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刘洲伟:我刚才说了纸这个东西,纸这个形态,可能会衰退,如果比如说我们的手上的ipad做得像纸一样便携好用的话,我估计会替代得很快,我估计可能不到十年,五年就玩儿完了,但是是不是纸玩儿完了我们这个媒体组织也玩儿完了?我想这是两个概念。

  我就举一个反例,还是举布隆博格的例子,我刚才在下面讨论的时候,我觉得这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好像对布隆博格没有什么影响,他的这个本身,因为布隆博格还没有上市,但是他本身刚才那个数据是60多亿美金的营收。就是所有重要的分析师和交易员都在使用这个媒体。反而你互联网对他好像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你是不是对你的受众或者说读者,提供了足够的这种价值,这种价值是不是能够构成护城河。

  周雪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博是一种情绪的媒体,所以我想问刘洲伟,既然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社会,作为一个情绪媒体又是一个新的社会,会不会这样一个情绪媒体,如果我们使用不当的话,也会对社会造成比较大的一些负面的影响?我想刘洲伟先生觉得。

  刘洲伟:任何事物都有负面影响,我还是想接着你刚才讲的这个,就是社会化的这种媒体,就是现在中国没有facebook,但是现在显然最牛的就是新浪微博,它是一种模拟了twitter,还结合了一部分facebook的东西,它出来之后这两年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革命”,这个“革命”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是在,他把以前在人际传播的东西,给推向了一个,在新的一个传播平台上推向了极致。因为以前大家的人际传播,你还要打打电话,一对一地打打电话,然后或者是见面你才传递一些小道消息。现在这个东西全部都,你只要发出一条来,关注你的所有人都看到了,他们再以几何级数在传播,这种传播可能都是在光速的范围内传播的,如果按照技术上来说。

  所以我说从传播的概念上来谈,它确实是一种“革命”。但是另外一点我们也看到,这场 “革命”对于整个新闻本身来说的话,它的影响也是有结构的。一方面他使得这种息源唾手可得,就是满世界全都是新的,你从什么现在很多一出来就是早安,你从一醒来到你睡觉之前,可能你都活在这个信息源里头。但是这个信息源是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在很多的专业领域的东西,它可能构不成一个系统的描述,它可能呈现的还是比较碎片化的概念。

  所以我觉得这种东西它还在一个发展过程当中,但是我觉得这种对于真正专业领域的新闻的话,它还不能够违反社会分工的这么一个规律。你要承认社会分工的话,我觉得它还没有打破这个规律。就是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是他不可能人人都是记者,他也没有义务,他也没有激励天天给你围绕你想要的东西发布,他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已。

  现场提问:

  问题一:我想问一下刘老师,就是在您看来,对于未来的财经媒体工作人员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或者说在您们的眼中,一个理想的财经工作人员,是一个怎样的,谢谢。

  刘洲伟:你有别的选择吗?你如果有别的选择的话,我劝你别当记者。因为做记者很辛苦,所以我觉得它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你要有献身精神。就是所谓的理想嘛。

  第二个是财经媒体需要技术,因为财经媒体毕竟是一种专业媒体,它要求除了你的新文学方面的素质以外,它最重要的是某些对经济领域的了解,这是你吃饭的家伙,所以如果你是新闻学院的话,再建议你选修别的一门课程。

  第三个就是勤奋了,干什么都得勤奋,这个行业尤其需要勤奋。

(编辑:SN053)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