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戴自更:微博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多信息来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17:51  新浪传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4月17日在北京召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黄丽陆、二十一世纪传媒执行总裁刘洲伟、 FT中文网总编张力奋、新京报社长戴自更等嘉宾出席并作主题讨论。传媒产业的新机会有哪些?新旧媒体如何融合?以下为新京报社长戴自更发言实录。

  刘胜军:我想问一下新京报的社长戴自更先生,我们知道传媒业是一个产业,既然是一个产业就不可避免地谈到资本的话题。那么我们过去几年看到的资本,更多地是对于新兴媒体的追捧,相对来说传统媒体和资本的结合,就是目前来讲还不是非常地深入。我想请教一下戴社长,传媒产业和资本结合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弊了,你们在怎么去把握其中的风险或者说挑战,给我们分享一下。

  戴自更: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刚才主持人说传统媒体跟资本的关系,我自己感觉这个传统媒体领域跟资本的关系不像新媒体那么热,这有几个原因吧。

  原因一:传统媒体目前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就是内容管制、行业壁垒、行政管理等等这方面的制约比较大。

  原因二:传统媒体相对来讲它的盈利能力普遍不是非常高。

  我想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传统媒体跟资本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是很紧密。

  刚才陈杭先生也介绍了有关传统媒体上市的一些情况,我个人感觉就是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或者采编内容管理没有得到更大的改观或者说改变的情况下,资本进入传统媒体的话,它的目的性或者说它的预期不一定非常好,新京报创办不久就有投资人跟着我们,是业内很有名的有两家,一直跟到最后我们定了一家之后。海外和国内对新京报都比较看好,因为新京报的盈利能力。外地我不知道,至少在北京目前单一媒体、单一报纸的盈利能力应该是最高的,去年税后差不多有一个多亿。如果用那个IPO的算法的话,市盈率构造30倍吧,我也不要像华谊这么100倍之类的,30倍到40倍,新京报的市值差不多应该有40亿甚至50亿这种规模。那当时新京报的投资只有2000万,短短6、7年工夫,应该说差不多有200倍的规模的扩张。但是我也乐见其上市,或者说能够跟资本结合起来。但是实际上刚才陈杭也讲了,就是困难重重。

  行业里头什么是时政类报纸,什么是非时政类报纸,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大家各说各有利,反正我也到有关部门走了一圈,从我们的主管单位,行业主管单位等等找了一圈,人家说你新京报是不可能给你上市的,因为你是很时政的一份报纸,并且新京报的盈利力又比较大,我说影响力大、市场比较好的报纸,反而不能上市,那要上市的是什么东西呢?所以我又很纳闷,跟主管单位的领导交流了一下,领导也无从回答,你就等着看吧。

  我觉得真正让资本接轨的前提,就是媒体首先要跟市场接轨,只有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前提下,资本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资本是逐利的、自由的、流动的,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走。而我们目前的传媒业,我不说时政类媒体,就是出版社、甚至电视台、电台、网络,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或者说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所谓的社会责任,甚至是指令性计划,在这个前提下提供资本拥抱,提供资本接轨。是打一个问号的,因为新京报现在每年的盈利就很多,加上还有投资人的钱,我都不知道怎么花,放在那里,现在我让财务去想想办法,能不能银行存款比较高,不能存太高,投资又不能随便投资,国有资产,那就想办法把这些钱用起来。我觉得只能干点儿这个事情,不好意思,我对这方面的摸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也不能够给大家提供太多的借鉴,谢谢。

  现场提问:

  提问一:想问一下戴社长,我今天的论坛听下来就是唱衰纸媒,我也发现我们前一个论坛的嘉宾刘洲伟总裁,提到他们去年的营收增长了60%,您刚才又提到你们的纯利去年是一个多亿,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我不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戴自更:传统媒体确实日子比较难过,我不是站在新京报,我是站在宏观面上来讲,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受到纸媒体阅读人群的减少,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在一个行业里头,或者说他出现一个停滞增长,或者说是有点儿跟原来比相对来讲比较弱势情况下,未必其中的个别媒体,就是继续保持的增长水平,也可能他的盈利、业绩、份额是从他的竞争对手那里切过来的。就是第三名或者甚至更厚的一个市场里头,他的日子就比较难过了,报业格局也是这样,北京的报业格局也在每年或者隔几年都在发生变化,新京报能崛起跟他的办报理念,跟他的营销模式,还有他的那个品质等等。

  刘胜军:我再问一下戴社长,刚才你提到舆论监管对媒体传媒行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另外一方面,特别是是像微博这一类的新兴媒体,在一些时政类的话题或者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方面,他们非常地灵活,而且尺度也非常大,那么这样的话是不是就照这个趋势下去,会不会传统媒体会被边缘化。那么这反过来来讲,会不会又产生一种倒逼的压力机制,逼着监管改革,你对这个问题是比较乐观的还是怎么样的一个预测。

  戴自更:微博从前年八月份这种现象出来之后,我当时跟那个新浪总编辑我们一起交流,我觉得这是很有前途的一种传播方式,这个他应该知道,所以说我回来之后,专门开会讲的微博的问题。我觉得会给传播方式产生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应该得到重视,果然从去年开始新浪的股票刚才讲了翻了好几番。总而言之,微博对新浪的产品形态,对这个公司的价值提升很大。

  作为刚才主持人问我,对我们传统媒体的冲击,其实上午刚才我听了一下,也谈到这个观点,就是新媒体可能会对介质上,对我们这种报纸有冲击,但是核心的一些内容方面,我还是很少,相反由于微博出来之后,信息公开或者时效性比较大,对我们做传统报纸的来讲,是一个有利因素。就是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的线索可以随时获得,第二个就是一般的微博也只能是人家定义为情绪化的一个媒体,但是作为我们传统媒体来讲,他可以从这个找到切入点,或者说线索,把它做深做透,这是我们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应该做的一个事情,所以我原来讲一个中国就没有迎来过一个报业繁荣的时代,人家资本主义可能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有过高潮,中国就没有报纸出现过一个高潮的时代。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说报纸慢慢就边缘化,我的感觉就是说有的东西你管得越多,他那个行业的繁荣肯定就越弱,这跟我们的市场经济道理是一样的,计划经济时代你的企业要做好难乎其难,但是有了市场经济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话,那你当然每个人的创造力就会爆发出来。新媒体对那个传统媒体我觉得不会形成一个致命的东西,当然阅读习惯的更改有可能,也有可能哪一天新京报也一样,也不是用纸作为他的介质的那个载体,作为一个内容的载体,也有可能用网络版也有了。搞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报纸没有了,变成一个网络型的媒体,也有可能。但是千变万化,我觉得内容总是需要的,你得到的一些权威的有公信力的信息,这是我们阅读报纸或者关注信息的人的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说报纸作为一个内容的制作它不会消亡,但是它的介质有可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我是这个意思。

  问题二:提出一个不太客气的问题。有一个前辈说了一句话是,只要我们敬畏真理我们就会赢得时间,很显然新京报已经赢得了时间,刚才戴社长说了有一个多亿的净利润趴在那儿。我们国家非常缺少专业化的媒体人才,比如说专业化的编辑、专业化的美编以及专业化的市场人员这个问题的产生我觉得背后有几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是黄教授上午说了,就是你采编人员很容易成为一个矿工,你是挖煤的,然后刘洲伟和FT中文网的在上午大家问问题的时候都是说,你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的话。

  所以我就想不客气地问一下戴社长。中国传媒行业专业化的人才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人才一直没有达到这种专业化的国际化的水准,是不是因为我们那一个多亿的净利润没有正二八经地投到他们身上,而造成这种结果呢?

  戴自更:我不知道上午刘洲伟是怎么讲的,我自己感觉新京报还是比较专业的吧,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来办这么一份时政类或者说城市日报,也算尽了力的了,也算做到,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业绩,当然这个业绩微不足道,跟外国的大的传媒集团比那不能说沧海一粟,我从来没觉得为这个沾沾自喜之类的,但是你说我们专业还是不专业,我没听说他们的原话是怎么样的,所以我没法评价他,但是你说那钱投到那边去就专业,那也未必,新京报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编辑、记者在这里,收入也不算太低,至少在行业里应该还是能够保持领先水平的。至于说做媒体,我想首先是一个理想吧,没有一个理想或者对新闻的理想的话,我觉得最好也不要来做报纸,也不要来当记者编辑了,这个是我的发自内心的话,这个行业要挣大钱很难,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我们所有的参与到这个做新闻行业来讲,那你就注定的,如果你搞经营也许还有点儿利益,如果搞采编你就只能除了付出那个理想,就是付出你的心血,付出你的专业,就是你很投入地去做这个事情就可以了,当然你有更好的选择,现在大家选择多元化,我建议还是不要涉足新闻行业为好。

(编辑:SN053)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