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者称微博成为灾难报道新闻业务探讨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6日09:28  中国记者

  微博:让灾难新闻探讨“短兵相接”

  灾难报道可以这样做

  虽然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报道的历练,但因为此次日本地震报道涉及到跨国、跨文化、跨语言以及多重灾难、核辐射不可控等难点,对媒体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也为讨论提供了更多着力点。

  1.灾难新闻是否需要痛苦的表情。表现灾难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在报道吸引力和避免伤害之间如何把握平衡?此次日本地震报道,媒体人和学者都表示出警惕。3月13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针对国内媒体争相向日本派出记者的情况,发布了一条微博“以下两个提醒,是我们报道时犯过的毛病:第一,到了灾区,千万不要去打扰灾民的生活,他们已经很悲惨了,没有义务来回答你生硬的英语或日语提问;第二,不要影响救援活动,千万不要让日本观众看到,好几个中国记者对着同一个救援场面猛拍照的画面。”

  在经过最初期对灾难本身和受灾人群的关心后,无论是媒体人还是普通受众,都开始反思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呈现此次灾难。3月14日,北大副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胡泳发表微博表示:“NHK报道国内自然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从来不会在电视上播放血淋淋的场面。国外的灾害新闻中如果包含这样的画面,播放时要经过决策层讨论。在报道遇难者时,遇难时的惨状绝不出现,采用的照片总是微笑的画面。这是为了‘尊重生命’。每个人生的时候很少会想到死,若想到死也一定想死得有尊严。”截至目前,这一条微博得到了21条评论及111次转发。

  2.灾难报道应控制情绪宣泄,注重提供服务信息。过去,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侧重于宣传,不是很重视灾难中大众的信息服务需要,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尚不成熟。此次地震报道,日本NHK电视台迅速启动了地震预备播放方案,轮流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等五个语种,发布有关最新震情和可能发生海啸的地区,其专业表现值得学习。3月12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发表微博“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NHK在此次地震报道中,能冷静而详实报道海啸的正确讯息,即使某些主播与记者的声音有些颤抖,但总体是镇静的。画面上没有灾民呼天喊地的画面,没有记者虚张声势的嘶哑报道状。媒体关于灾情信息传递、政府政策发布都相当及时,甚至每隔几分钟就提醒观众注意安全。”这条微博引起了博友的巨大呼应,评论有1224条,转发达7228条。

  要不要派记者去日本

  面对重大新闻,记者往往希望第一时间冲到核心现场,媒体为抓住读者,也有获取独家新闻的冲动。但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次生灾害的特殊性,对国内媒体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因此也引发了是否有必要都派记者去日本的争论。

  1.不会日语,能否去日本。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尤其是市场类媒体纷纷启动应急报道机制,一些媒体当天就做出了派记者去日本的决定,其它媒体在示范效应下也不甘落后。但大多数地方媒体,几乎没有或少有日语人才储备。震后两三天,不少记者均发布过为同事或自己寻找日语翻译的微博。然而,日本《东方时报》编集长朱耀忠却在《一个在日本的媒体人的由衷忠告》的微博中表示,“不要想当然在日华侨或留学生会‘热情’帮你,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没有时间的。”从后期微博反馈看,一些国内媒体记者也确实在日本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不得不给身处灾区的同胞添了麻烦。

  其实,不懂日语也并非完全不能去灾区报道,关键是媒体要有统筹考虑,尽最大可能为记者铺路。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在一条微博的转发评论中说,“当然要去,当然要报道,当然要有我们中国记者的声音。现在讨论的是要有准备的去,要适度适量的去,要以专业素质、职业精神进入灾区。”

  2.要不要打无准备之仗。与不懂日语相比,不懂核辐射防护相关知识及缺乏相关装备,则是赴日记者面临的更大难题。国内记者群起前往日本之时,福岛核电站事故等级虽不高,但从历史经验看,核辐射难以避免,何况记者多希望能进入事件核心区采访。然而,国内大多数媒体记者在出发时,并未携带任何防辐射装备,也为经过相关培训。有记者到日本后,在微博中表示专业防辐射装备通常只能在相关研究机构才能买到,而身处异乡又不懂日语,要想迅速购买,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3月15日发布微博呼吁“已被派到日本灾区现场采访的新闻同行,如果你们所服务媒体没有给你们配备足够的防辐射装备,而你们也根本没有任何防范核辐射的知识,建议你们迅速离开可以被核辐射的现场,也建议你们的主管迅速做出让自己同事撤回的决定……”据不完全观察,目前只有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微博中展示了该台为记者配备的专业辐射探测仪和集成在手表中的个人辐射计量仪。

  这种盲目仓促的无准备之仗,也为几日后因为福岛核电站事故升级,大多数国内记者不得不打道回府埋下了伏笔。经济成本和媒体形象影响可以不论,但从报道效果上来说,短短两三天很难做出有价值的深度报道。

  以上几方面仅是微博上新闻业务探讨的一小部分,这些充满智慧和感情的讨论,无论是对具体报道工作,还是媒体重大灾难报道机制建设和新闻学术研究,都多有裨益。实际上,地震发生以来,这种新闻业界、学界和大众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的交流一直在持续,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业务探讨的意见自由市场。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梁益畅)

(编辑:SN053)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微博 灾难报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