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还需深处试水
本报记者 方方 实习记者 卢美慧 张自芳
“外交小灵通(http://weibo.com/wjxlt )开始广播了,欢迎各位对外交感兴趣的微友,收听来自FM100.701频道的独家播报。”4月13日,一个名为外交部小灵通的ID出现在目前新浪微博,截至4月25日下午5点,已吸引粉丝98190人,12天内发微博98条,外交部也成为我国开通微博的首个部委。
自被定义为“微博元年”的2010年之后,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微博日益成为民意与舆情的观测站,政府部门开微博正成为与公众沟通的最“潮”、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微博为公民网络表达提供新渠道,对中国传统舆论格局冲击持续增加。在民意的簇拥下,各地政府部门先后通过入驻微博拓宽信息渠道,与网友的直接互动树立崭新的政府形象,防止公共事件中恶性谣言等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到“外交部小灵通”出现在新浪微博,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有了属于自己“网络发言”的平台,“微博问政”从零星出现变为全面覆盖,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由单向逐级传达,转为双向直接沟通。
在刚刚闭幕的“首届网络问政与舆情监测高峰论坛”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论坛上通过微博粉丝数、微博条数、被转载量以及在网民中的美誉度等综合评判,推出了“十大党政机构微博”、“十大官员微博”。粉丝超过300万的广东省公安厅微博,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微博等榜上有名。论坛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还发布了《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对网络问政日益重视的党政机构和官员丝毫不显落伍,许多机构和官员第一时间进驻微博,尝鲜与民众网络互动的新模式。走在前面的是公安系统,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一半以上公安部门开设了官方微博。
政府机构及官员注册微博浪潮风生水起之时,也是政府与民众沟通变革之机。在这个过程中,也凸显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民众沟通固有思维的呆板,许多网友纷纷质疑政府机构注册微博“有数量、没质量”,记者调查发现,政府机构微博的关注数、粉丝数、发微博数大多呈现“中间无限大、两头无限小”的尴尬格局。许多微博注册后就鲜有人问津,政府机构中走出的“微博控”寥寥无几。对于百姓通过微博提出的各类问题,政府微博多会以“该问题应通过某某程序解决,请依照程序去某某部门提交申请,以便及时处理”等官方色彩明显的说辞拒绝,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广东工商微博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通当天,第一条微博就声明:“我们的微博暂不接受申(投)诉、举报受理,如要申(投)诉、举报,请通过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方网站或各地‘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进行反映处理。”
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分析,如何拿捏好网友身份、公职身份的不同角色成为官员办好微博的一大难题。《报告》认为,最重要的是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既要克服因官气太重而致微博言论多空话、套话,也要防止偏于油滑或者情绪化、偏激化表达,这同样会让网民感觉缺乏真诚。因此,官员微博发言必须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在牢牢把握公职身份的基础上,更多地学会个性化表达、人性化表达。有专家指出,目前,政府机构开通微博,更多停留在发布服务信息,官方微博更多的是宣扬自己的战场,还没有真正做好迎接网友“狂轰滥炸”的准备。“微博问政”试水只有继续走向深入,才能真正意义上迎来官民沟通方式的革命,只有政府与百姓对话成为常态,才能够像很多人期许的那样,通过微博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加政府“人气”,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