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传媒 > 第2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专题 > 正文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7月20日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作为国内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的长江学者,胡智锋教授以“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和趋势”为题,对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读解。总结中国电视50多年的历程,胡智锋将其划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主导这三个段落。
胡智锋教授提出1958年至1978年是中国电视“宣传品”主导的阶段,由于处在初创阶段,电视节目还没有表现出传媒艺术特征,电视节目呈现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凸显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宣传品”特质。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电视“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的审美价值开始凸显,电视从业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追求得到极大的尊重和肯定。在电视形式、观念上追求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成为这一时期节目创新的突出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电视形式与类型的探索,电视节目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电视剧和电视文艺这几种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节目主持人这一电视独特标识符号的出现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开始向国际看齐,表现为观念的探索,造就了五种节目创新观念--电视纪实观念、电视栏目化观念、电视谈话观念、电视直播观念、电视游戏娱乐观念的更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天,中国电视则步入了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市场化、产业化的阶段。中国电视的评价标准开始重视市场价值的实现,以赢得观众的认可,获取最大的市场回报。这一时期,中国电视除广告之外,开始有了新的盈利模式;电视台不仅拥有了某些经济特权、政治特权,还云集了一批社会精英,人才的支持使得中国电视持续发展,中国电视成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快的一个部门。
胡智锋教授提出,在当今市场化的前提下,电视节目中两个领域异军突起,一是民生新闻的勃兴。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吸引了老百姓的关注。另一个就是综艺选秀,选秀节目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股潮流。
今天的电视传媒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中国电视人该做怎样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胡智锋教授表示他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送给在场的传媒学子四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结果。在电视的价值观问题、执行力问题、审美问题、创新问题上与大家共勉。(毕丽姿,刘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