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颐武:全球化之下文化从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2日11:49  新浪传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2011年7月21日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张颐武教授就“全球化与全国化——当下文化趋势”的主题与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学子们进行畅谈。讲堂上,张颐武教授以全球化带来的结构重整和文化冲击为背景,讲到中国发展全球文化的意义、中国社会的形态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他以上世纪80年代的一副人物油画《父亲》为例回忆当时文化环境的封闭与不开化;用《大眼睛》照片中的苏明娟来印证“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用陈冲、章子怡和范冰冰来阐述我国影视艺术正逐渐走向国际化的现状;他继而又用这些例子来强调中国正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从本地化逐渐走向全球化。同时,他还引用最近发生的达芬奇的例子,来说明走向世界与回归中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紧接着,张颐武引用《千万次的问》和《我和你》两首歌词来表达两个时期的中西方关系。他认为以前是中国“追寻”纽约,而如今是西方人与中国人“相会在北京”,这就是变化,而产生这种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世界地位的提高与国际主动性的增强。张颐武还以奥运、世博为例,讲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全球化的新变化分析了中国发展的全球化意义。他进而阐述中国目前的形象已经走向青春化,中国的文化已经由匮乏转向富裕,由弱者转向强者,实现了脱贫困和脱第三世界的重大跨越,中国内部的文化也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由悲情文化向活力文化转型。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文化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可能性。

  张颐武教授认为,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存在有六种形式的流动,即资本的转移、人口的流动、商品的流通、技术的流动、信息的交流以及意识形态的流动。全球化之下文化冲击呈现为三种形态,即消费主义带来价值转变——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大众文化兴起——精英文化受到冲击;虚拟现实的兴起——真实受到冲击等等。同时他也认为,全球化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自我和它者的问题以及知识与价值的问题。                                                                                                   

  张颐武是我国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其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等。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做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张颐武教授这次的演讲获得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能容纳300多人的多媒体厅座无虚席,张颐武极具激情的演讲方式、丰富的肢体语言、引经据典的例证和幽默风趣的说话魅力,使得课堂气氛持续升温,在座的学员们笑声迭起,不断掌声雷鸣。(王芳)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