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宁:翻译应带有译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转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10:44  新浪传媒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7月22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在讲座中,王宁引入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介绍了其历史演变过程,并概括了评判世界文学的五大标准:

  一、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把握特定的时代精神,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反映特定的时代风貌。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作家的作品中,他们的作品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不仅在本民族的语境中广为人们阅读和讨论,而且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们阅读和讨论。这也正是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经过翻译这一中介能够“旅行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语境下吸引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和研究者的原因所在。

  二、影响是否超越了本民族或本语言的界限。伟大的作品必须超越国别、民族和语言的界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成为世界文学,就必须走出自己的国门,为本国、本民族以外的更广大的读者所诵读,甚至为使用另一种语言的外国读者所诵读,并且为他们所研究。这样看来,翻译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这种翻译应该带有译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转化,因而应是一种“能动的”忠实。有时这种能动的作用甚至是干预性的,它使得一部原本在本国、本民族内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及其作品在另一语境下变得更为著名。

  三、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文学选集的编选对于一部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比较有影响的一些世界文学选集包括英语世界里的诺顿和朗文等国际出版机构出版的经典性版本,以及更多的出版社出版的国别文学选集。虽然这些文选的主编们的初衷并非是要对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贡献,但是他们的编选实践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对众多文学作品的筛选。

  四、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成为教科书。世界文学选集编选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各大学的文学专业已经能够越来越重视世界文学的教学,除了英语国家的世界文学选集外,在汉语世界里,中国的大学一般都同时在中文系和外语系开设类似的世界文学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即通过翻译的中介来讲授世界文学。

  五、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讨论和研究。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不同的语境下和不同的批评或研究群体中产生批评性的反响。纵观国际莎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仍记得几次大的“倒莎”尝试,即使到了20世纪仍有一些新的批评学派试图通过贬低莎士比亚达到解构既定的文学经典之目的。因此很难设想,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会遭到批评界或学术界的“冷遇”,因为这样的沉默实际上隐含着批评家和研究者对该作品之价值的根本忽视。

  王宁认为,上述五个方面,第一、二和第五方面具有普遍意义,而第三和第四方面则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因而仅具有相对的意义。所以只有从五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才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他表示,“评判世界文学的标准既有其绝对的普世性标准,同时这种标准也因时因地而显示出其不可避免的相对性”。不看到这种二元性,仅仅强调其普世性就会“走向极端”;反之,过分地强调世界文学的相对性,也会“堕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淖”。(李慧君、于鹏亮)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