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文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11:04  新浪传媒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7月22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关于世界文学概念的演变,王宁认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歌德于1827年正式提出的;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作为全球资本化一个直接后果的资产阶级文学生产的“世界主义特征”,这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和世界市场的扩大,使我们以一种开阔的、超越了民族、国别的全球视野来考察文学。

  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世界文化和世界语言版图的重新绘制,世界文学之内涵和外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它逐步摈弃了早先的“乌托邦”色彩,带有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和审美意义,并且对我们的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启迪。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的疆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世界文学也就带有了“超民族的”或“翻译的”意义,意味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世界文学远不止是一个固定的现象,而是一个“旅行”的概念。

  王宁指出,文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语境中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以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所产生出的文学作品的普世价值就成为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不少重要国际文学奖项所依循的原则。但是,正如全球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本土实践的协调,人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在承认文学具有共同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应当承认各民族、国别文学的相对性。因此,在对待具体作品时,不妨采用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评价产生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在王宁看来,将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这两种态度结合起来,就能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正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世界文学也应该是一个复数的形式。既然世界文学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总是通过原文来阅读所有这些优秀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翻译在重建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就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同时又必不可少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后殖民文学试图证明,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之内,文学创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性的特征。这样,“世界文学”的概念就再也不是确定不变的。由此世界文学可以理解为:一、世界文学是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汇总;二、世界文学是我们的文学研究、评价和批评所依据的全球性、跨文化视角和比较的视野;三、世界文学是通过不同语言文学的生产、流通、翻译以及批评性选择的一种文学历史演化结果。(邵丽平)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