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锡进:新闻评论要实事求是避免极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11:10  新浪传媒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微博)7月22日上午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在讲堂上,胡锡进主要以新闻评论为主题,阐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他从新闻内容生产的宏观背景来分析国内新闻评论的起步、发展与现状;其次,他以《环球时报》为例,绘声绘色地为学员们讲述了《环球时报》在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所秉承的“实事求是”观念和理性原则;另外,他还以自己的工作内容为例,详尽地解释了《环球时报》新闻评论的生产和出炉过程。最后,他还就学员们提出的各类刁钻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评论的兴起,到批判主义的盛行

  胡锡进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媒体时代。然而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媒体新闻内容的生产却处于一个相对匮乏的时期,为了有料可报,国内媒体陷入一种小媒体抄袭大媒体、大媒体抄袭国外媒体的尴尬境地。国内媒体内容匮乏的现状为新闻评论的登台提供了有利发展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也应与时俱进,改换新颜。如今的新闻评论除了出现在报刊上,还会出现在互联网上;除了写评论的文字形式,还有播评论的画面形式出现;相比以前,目前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也更大胆犀利,一语中的。

  “国内最近20年出现了一股新闻批判的浪潮,主导了中国评论的大方向,开了批判之先河,也做了很多过去所没有的尝试。”胡锡进说道,在这样一种浪潮之下,各大媒体报刊的评论呈现出三个特点:1、他们披露、批判、揭露社会的黑暗面;2、他们质疑公权力的使用,对公权力进行批判;3、他们对目前现状提出各种要求。于是,当评论界这种批判文化流行开后,新闻评论便形成一种批判的竞争局面,在此局面之下,批判泛滥化。而过度的批判会与现实呈现一定脱节,他铿锵有力地说道:有时,“真理往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论”。

  实事求是,以理性写作为宗旨

  与新闻消息和新闻报道不同,新闻评论显得更为深刻、透彻,它是评论人对某个问题观点和看法的表达。胡锡进强调,《环球时报》的评论人在写作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站在理性的旗帜之下,开展评论,解读中国,评述世界”。

  目前的评论与观点容易产生两极化的特点,一方在不断批判,而另外一方却无视批判,继续我行我素。“因此,要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地写评论,要说真话,说实话,因为这些话才是最有魅力的话。”这时,当胡锡进提到自己已经51岁时,学员们诧异声四起,还有同学说,他看起来只有30岁。

  胡锡进说,《环球时报》的社评基本上都是他和一个起草人一起执笔完成,由此他也成为中国唯一每天写文章的总编辑。他还幽默地说道,“我们每次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写作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我只能吐诉忠言,实话实说。因为说假话需要时间去编。”

  避免极端,寻找最大公约数

  胡锡进说,他们的评论还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在形成观点之时,要避免走向片面和极端,在受众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他还以自己工作流程为例,为学员们描述了他们完成一篇社评的步骤。为了规避内容偏颇的可能,他们会选择跟社评话题相关的专家作为第一读者,对文章不合情理法的言辞进行修正,最终由他亲自再次修订后才会出版。这种生产评论的方式在国内评论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在目前这样一个将客观和中立的标准被融入过多批判因素的时代,我们欣慰地发现,这个坐标和尺度会逐渐回归本类。”

  最后,他还以艾未未、吴晓波等涉及到敏感话题的人物事件为案例,来说明《环球时报》的立场和观点,认为他们是“触动了中国社会,是一种示范对抗,没有在有着种种复杂问题的中国宣扬团结。”他强调,在所谓的敏感话题面前,“我们一直在说真话、讲实话,也正是因为这点,我们的话题没有禁区!”

  整场演讲气氛热情,掌声与笑声迭起。胡锡进洪亮的声音、亲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他的演说充满感染力。(王芳)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