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葛岩:互惠利他主义不是无条件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7日15:10  新浪传媒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葛岩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葛岩7月23日在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葛岩教授的研究涉及艺术、考古、媒体经济、媒体制度和商业传播效果测量等多个领域。此次葛岩教授以图文并茂的上课形式,以“我们为什么会行善”为演讲主题,给学员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一课。他从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

  葛岩老师在讲堂上提出了互惠理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接着葛老师声情并茂地拿动物的合作例子说明了合作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

  互惠利他主义不是无条件的。首先,利他主义的行为必须引起合作的盈余;也就是说,受益人所得的收益必须可察觉地显著大于捐助者的成本。其次,如果后来情况逆转了,原始受益人必须报答这一利他主义行为。如果不这样做,通常会导致原来的捐助者在未来撤消利他主义行为。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者人的集团,而行为理性中并不需要主体具有主观动机,只需要它们有行为。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中的基本假定,都建立在理性预设的基础之上。行为理性冲击了我们通常的理性概念,在利他现象的研究中显示出其方法论优势。合作的互惠性导致了契约的出现。

  葛岩老师指出:“不平等规避”是人类(高等哺乳动物)的本性。”接着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讲述了“最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博弈理论假定每个人都会自私地谋求自己最大利益。但是在这些实验中,游戏的参与者通常比博弈理论所预测的更加慷慨。相反,不公平的情况将引发代价昂贵的报复行动。结果,游戏会比预测的更公平。尽管文化不同,全世界的人在情感上都很重视公平。葛老师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等和学员们一起深度探讨了见义勇为现象。(刘蓓)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