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传媒 > 第2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专题 > 正文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高晓红7月26日上午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高晓红的演讲以“电视批评”为主题,一开场,高晓红便严谨地指出,“电视批评”并非仅仅是电视批判,而是包含着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批”与“评”。
“记者在现场的意义就在于记者把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直接报道出来,不是间接的报道,更不是道听途说。”高晓红以例为证,强调电视新闻首先要突出现场感与现场意识。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需要常态化,提升现场生产新闻的能力,注意拓展画面的表现力,把握最佳的报道时机并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
对于新闻报道如何引导舆论的问题,高晓红援引中宣部举办的应急新闻报道专题培训班上的内容做出解答:“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第一时间设置议题,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性,赢得话语权,连续不断地以事实引导舆论”。简言之,即抓好四点:抢占第一话语权,抓住议题设置权,巧用新闻解释权,强化新闻评论权。
结合当前7·23动车追尾事故等案例,高晓红特别强调,当前大量媒体报道将各种事故责任推向政府,政府成为公众指责的众矢之的,但其实很多报道是由记者采访不到位造成的盲目指责。任何报道都是有倾向的,如何公正,如何客观,记者任重道远。尊重人的价值,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些远远比简单地追求轰动效应更加重要。
在演讲的后半段,高晓红细致阐释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需具备国际传播意识与媒体融合意识。电视借助于新媒体把触角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已经实现了国际化的传播。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善于把中国的事情向国外说清楚,扭转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及时把外国的消息向国内报道;站在中国立场上解读国际事务,牢牢掌握宣传的主动权;要在国际纷争中发出中国声音,凸显中国的影响力。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下,她同时还希望电视能与新媒体和谐相处。
高晓红深入浅出、声情并茂、活泼生动的演讲,赢得了在场学子的阵阵掌声。(高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