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传媒 > 第2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专题 > 正文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新华社音频部主编陆小华(微博)7月28日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陆小华以《微博的影响与媒体的选择》为题,详细列举了微博传播在十个方面对传播格局的影响,并运用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微博的影响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的边界正在模糊,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发展正在推动着媒介格局的变革。陆小华认为,载体变革、传播提速、众声喧哗、流向多重、关系转化、需求变动、全域作用、受众碎化、形态交融、运作协调是十个影响媒介格局的主要因素。
陆小华所谓的载体变革,是指信息传播载体的重大变化。他用媒介发展的六个阶段解释了“载体的区别是传播方式的核心区别”这一理论,并指出:传媒的发展史也是载体变革的历史。而网络这一革命性的载体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都产生了以往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效果和影响。在载体变革中,接受的便利化是载体变革的持续动力。在引用了多家报纸媒体纷纷改用小开版面来提高便利性并实际提高发行量的例子后,陆小华提出:“接收便利化,既是对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等的要求,也对传播渠道、接收终端提出要求,必然推动媒介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比如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对移动手机终端的推动。当然,这也使人们随时随地发微博、看微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传播速度的提升也使得受众对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微博的快速反应对传统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也在向大时段直播发展以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陆小华认为,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事提供任何信息或发表任何评论。这也是微博的言论兴起在众声喧哗时代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也发生了转换,受众从接受传播到参与传播,在微博上,人们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收着也是传递者,传受关系的改变是我们目前清晰可见的微博等新媒体带来的对传统媒介格局的冲击。
陆小华教授同时针对微博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微博的功能入手,陆小华其总结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社会关系的连接点、意愿表达的新平台、利益联系的新手段等5个关键点。他认为,微博使用群广泛与高关注度集中的反差、高度个人性与特殊集体性的转换、高丰富性欲低信息利用比的反差、本能选择、学习选择与接受学习的演变是作用于微博影响机制的主要力量。微博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影响着媒介。(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