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传媒 > 第2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专题 > 正文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江作苏(微博)于2011年7月29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江作苏以《华文报刊的世界影响力》为题,与在座学员分享了他前段时间去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对华文报纸进行考察的情况。首先,他阐释了华文报纸与中国概念处于同步增长的状态,表明华文报刊在华人圈乃至世界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次,他结合考察各国华文报刊的感受,综合分析了目前华文报刊的形势和特征,最后他重申了报纸在全媒体时代的不可替代性,并提出报纸未来发展的趋势问题。最后,他对学员们提出的关于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如何应对新闻环境的“三俗”化等问题做了一一解答。
江作苏说,中国报纸一直在处于持续繁荣的状态,“十二五”时期目标为年总印数552.3亿份,年增长率为2%。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报纸的下降趋势,中国的增长率显得更为宝贵。而在这增长之中,世界华文报纸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报纸。在港、澳、台、新、马等华人文化圈,华文报纸的作用至关重要。
公信力为要,实现多元竞合
江作苏认为,在多媒体竞争环境下,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不少华文报纸,都把“责任”、“公信”作为办报的特征予强化。他举例说,比如香港《明报》很早之前就提出“报网一体,公信第一”的口号,而《大公报》更是把“香港政府指定刊登法律性质广告有效”和责任编辑名字放在报头之下以示负责。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成为报刊地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另外,各华文报刊的效益也逐渐平稳。在金融风暴和网络冲击下,新加坡等国的报纸发行有所减少,但远没有欧美等国家所受的影响大。现在,发行与效益都已逐步回暖。江作苏称,他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考察的时候了解到,很多华文报刊的经营并非只限于单一的报纸媒体,而是延伸向媒体的各种形式甚至于各种行业,实现了多元化的经营(包含广告、发行、地产和服务等)。他还举例说,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目前不仅办有中、英文和马来文报纸,还办杂志、网站和广播电台,此外,证券业和地产业也是他们重要的多元经营项目。
由此,他总结道,报业经营没有全球通用的固定模式,中国人应该自信。
娱乐味渐浓,文化更发力
江作苏说,综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的众多华文报纸,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娱乐化趋向。报纸为适应记者读图的偏好,减少了文字而增加了图片,使美术元素在报刊上极速扩张。有些报刊甚至还以购买正刊赠送娱乐杂志的形式来提高报纸的销量。
除此之外,栏目的精细化设置也是华文报刊呈现的一个特点。新闻、言论、副刊和格局没有变,但深耕细作,交融伴生,体贴人文,族群关怀的取向逐渐明显,甚至在很多生活小细节上也显示出关心。
新加坡等国诸多华文报刊的言论比较突出,江作苏说,报刊们秉承的是即使“没有名记者,也要有名评论员”的理念,来打造报刊的思想性。例如《南洋商报》的言论版细化为:“我歌且笑”、“打开天窗”等多个子栏目,作者的身份也标明,以显示他们的专业和负责。
最后,江作苏在演讲结尾时简单总结了报业的现状和前景,他认为在多媒体格局下,报纸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中产阶级的大量增长成为报业成长土壤(新、马、港和印度均如此);报业成为多元的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娱乐、消费、沟通);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报业经营各展其长没有定式。他不断强调,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发展,中国报业的市场和深度都在成长,正逐渐成为世界报业的希望。(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