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作苏:中产阶级的大量增长是报业成长的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11:42  新浪传媒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湖北日报社社长江作苏(微博)7月29日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在演讲一开始,江作苏首先向在场嘉宾们介绍了武汉在中国报业曾发挥的历史作用。范长江在武汉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新华日报》亦是在武汉创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是全国首家“双百万”报业集团。尽管在现今环境下,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挑战,但江作苏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华文报纸的实地考察后认为,华文报纸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江作苏指出,报纸是文化进步的标志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纸媒种类数量繁多,但报纸的人均拥有量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2002年平均每千人拥有报纸的数量看,挪威是706份,位居全球之首;芬兰是544份,排名第三;瑞典543份,世界第四;冰岛是393份,列第六;丹麦是371份,与德国并列第八。而在这个排行榜上,美国是274份,列第十一位;法国是181份,列第十七;中国是131份,列第十八。此外,在一些不太发达地区,人们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还比较低。再加上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以及纸媒特有的一些优势,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纸媒。

  在谈到新媒体环境下华文报刊发展的具体特点时,江作苏提出了七点看法:公信力为要、效益逐渐企稳、竞争形态长存、娱乐的趋向明显、栏目设置精细、有吸引力行业、内部文化合力和谐。以栏目设置为例,新闻、言论、副刊和格局没有变,但深耕细作,交融伴生,体贴人文,族群关怀的取向明显,甚至有对生活细节的关心;言论突出,没有名记者,但有名评论员,如《南洋商报》的言论版细化为“我歌且笑”、“打开天窗”等多个子栏目,作者的身份也标明,以示专业和负责。

  最后,江作苏总结认为,多媒体格局下,报纸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中产阶级的大量增长成为报业成长土壤。而中国特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报业将成为世界报业的希望。(朱宏江)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江作苏 中国报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