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报告显示多数网络新闻热度不超过10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5日11:59  汉网-长江日报

  □ 夏昌奇

  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网络“舆情”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一特征的直观体现,就是网络新闻热点的快速更替和覆盖。门户网站的头条是即时更新的,论坛、微博的热帖很快就会被新的热帖所取代。仅以近期“舆情”为例,郭美美事件、故宫文物破损事件等相继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时间跨度不过月余,这当中还穿插着四川会理悬浮照、三公消费公开、共和国脊梁奖等广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

  最近公开发布的一份网络舆情报告,用数据揭示了网络新闻热点更迭的速度。计算机技术使互联网成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媒体,同时也为网络“舆情”的监测、控制,乃至预警提供了便利。这份报告依据搜索引擎数值的分布和涨落,为我们测算网络新闻热点更迭的速率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这一速率可以从两个向度作出判断。其一是热点被关注持续的时间。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二季度排名前25位的网络新闻热点中,有17个热点被公众持续关注的天数小于两位数。也就是说,多数新闻热点的热度不会超过10天。

  另一个向度,是事件传播过程中出现传播高峰的次数。今年二季度排名前25位的网络新闻热点中,只有8个热点是多次高点事件,而其他将近70%的热点都是一次或二次高点事件。换句话来说,多数新闻热点不会重复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往往热闹一阵子也就烟消云散了。

  “喜新厌旧”,这大概可以说是新闻传播的本性。但新闻热点冷却之后,甚至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或抹去,是不是意味着事情就到此结束,万事大吉了呢?冷去、消失、被抹去的新闻热点沉淀到哪里去了?会对现实和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测算新闻热点更迭速率的问题比较起来,恐怕要复杂得多。

  以我的初步判断,那些“过气”的新闻热点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举例来说,近日红十字会“主动”将部分社会捐赠项目的款项在网上公开,旋即遭到网民的质疑。如果没有前期的万元餐票事件,没有郭美美事件,或许公众对红十字会的改正之举能多一分宽恕。同样,在此次故宫宋瓷破损事件中,公众的怒气多少也是叠加在5月份的故宫失窃事件上而被放大了的。

  问题不在于公众的“记仇”,而在于负面新闻中累积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热点虽然过了,看起来也没有谁还在追问答案了,但问题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有些部门在冷却新闻热点上下的功夫,远远多于解决实际问题。殊不知,隐患就此埋下,成了日后灾难的膨胀剂,一触即发。

  如果考虑到新闻热点冷却背后社会心理,特别是公众情绪的变化,问题会显得更为严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原本说的是为人之道。现在看来,善恶无大小,历史在累积,为政者对古之良言更应该铭记在心。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