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15:00-16:00,新浪传媒邀请新快报副总编辑郑杰(微博)、调查中心主任肖萍(微博)做客《对话传媒人》微访谈,与各位网友分享他们的深度新闻观。以下是访谈实录:
于小花的G大调 提问:新深度的口号是“让新闻有情怀”为什么这句做创刊标语?是主创们希望通过这个传达出不同的深度新闻观吗?
郑杰:所谓“有情怀”,是指新闻作品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事实陈述,而应该拥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比如悲悯,比如温暖,等等。我们希望新闻报道能反映生活和人性的本质。
郑杰:我们的特稿编辑 @汪再兴 总结道:“ 特稿要有大逻辑和大情怀。个体命运,要时时刻刻站在国家角度去观照,国家命运,要时时刻刻拿着个体感受去丈量。
肖萍姐姐:[呵呵] 各位童鞋下午好~我是新快报调查中心肖萍。我来啦~~~问题好多、好专业~~
晕死了被注册了 提问:新深度目前的稿件中很多是软题材,为什么新快报愿意花时间去讲述这些边缘人,比如下岗女工这些并不热点的事物?
郑杰:新深度周刊的新闻作品,题材也许千差万别,但有一个价值内核:对人的关注,对个体的关怀。周刊的很多报道都在描述转型期的公民,如何在大时代里辗转求生、奋力抗争、追寻美好,公民社会是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别的,公民社会提倡的一些尊严和价值,应该存在于所有普通人身上。
李提摩太 提问:新快报的栏目叫“新深度”,口号是“让新闻有情怀”,从我看过的几期来看,确实做到了“有情怀”,如何这可以被理解为“新”的话,另外想问的是,二位大侠如何理解和操作“深度”。
肖萍姐姐:认出许多熟悉的ID,都是同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也许班门弄斧啦。有情怀的确是新深度追求的主要目的,主推的特稿文本作为一种深度新闻的缓冲地带更容易激起人们的情感,更容易让报社品牌被人记住。”新“除了是新事实,也是新视角、新进展。
席秦岭 提问:肖萍姐姐,请问女记者去做深度调查新闻时,有哪些优势?或者最好利用性别特征中的哪一些方面?
肖萍姐姐:女性相较男性,普遍天然具有一种亲和力,容易让人卸下防御,容易从心理上情感上接近采访对象,特别是妇女儿童。还有,我不愿承认的一点是,女记者可以适当显得软弱……呃……这算博同情吗?
周序大螃蟹 提问:肖老师,请问您自认为满意的敏感选题被郑老师枪毙过几次?郑老师,请问您签发的版面被宣传部批评过多少次?
肖萍姐姐:郑老师从来没枪毙过我的选题和稿子,一般我们在前期讨论时,他如果觉得不好,这个想法根本不会成形,不会变成选题或稿件——他会说服我的龙家敏儿 提问:是你们的高薪吸引到 @新快报刘虎 @汪再兴 @刘子渝 还是管理体制的灵活?
郑杰:首先是因为管理体制灵活,才会有高薪。
席秦岭 提问:有人说,天天出事的区域简直就是新闻富矿。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富矿对媒体从业者的幸与不幸?
郑杰:有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哈哈。
那年草钓阳 提问:既然是新快报新深度,那怎样的新闻才算有深度?(我知道这样问很蠢,但能否给个答案?)
肖萍姐姐:其实不要把”深度“看得很神秘,深度无非就是想得多点。我的个人想法是:永远把自己当作普通读者的一员,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爱看的或看不进去的,就别拿给读者看。而我,一定要走大众趣味路线。
小巴京 提问:您好!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高端产品,其风险也显而易见,怎么在夹缝中求生存,怎么做到巧妙地发出报道。谢谢!
郑杰:做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报道,首先需要勇气,其次才是技巧。我喜欢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话:“勇气就是拨开生命中黑暗沉闷的迷雾的力量——不仅是指对他人及环境的控制,也包括对生命荒凉的控制。对生命价值,对无常事物之价值的一份执着追求”。
郑杰:对新闻人来讲,有些时候,勇气其实就是抵御内心荒凉的需要吧。揭黑也好,监督也好,勇气始终是第一位的。至于规避风险,靠的是多年做新闻的一种对风险(事实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的职业直觉吧。不过说句老实话,这个“技巧”的分寸,委实难以拿捏龙家敏儿 提问:肖萍姐姐,您如何管理好一帮男记者?
肖萍姐姐:我一般都走知心姐姐路线,无论对男记者还是女记者。
刘娟的小微博 提问:新快报新深度,让新闻有情怀。我很喜欢的稿子,从北川的“最后的葬礼”,到西安大学生改高考试卷,再到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文章……都是风格不同的美丽文字。“文字之美”+“事实之真”+“逻辑之强”,新快报调查中心,是朝着这一目标在努力么?
肖萍姐姐:文字之美,事实之真,逻辑之强,姐姐总结得好!
郑杰:总结得比我们还好…
达仁岗祝勇 提问:新快深度稿酬标准如何?深度记者每月津贴几何?会否确保其收入高于其他部门的记者?对待广东本省的选题会否选择性回避?怎么看当下宣传部门的一些禁令?
郑杰:薪酬问题比较敏感,不过我也可以大方回应:新快报调查记者的薪水,是可以让他们在广州生活得相对体面的。
周序大螃蟹 提问:报纸作为一个快阅读的产品,你觉得你的深度报道让读者全文读完的动力在哪里?题材?文字?还是什么?
肖萍姐姐:选材可以大题材,文字可以小清新。讲故事要引人入胜,做调查要环环相扣。总而言之,好看是王道。
杭州凤Y头 提问:新快报记者团队来自全国各地,有70后揭露重庆民族高考加分门得调查记者刘虎,也有90后的报道一元案的年轻记者刘子渝,这些记者都有哪些特点?谢谢。
肖萍姐姐:我们的调查记者团队,最大和最小的,年龄差距达到22岁,就是差不多完全是两代人了。上一代人的经验老到,调查手法纯熟,规避风险自如,下一代人思维敏捷,新潮前卫,玩转网络微博,跟他们一起工作,很穿越很有趣。
郑杰: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有着猎犬一样的嗅觉。
孙自鸣 提问:听说汪再兴同学一个西安高考阅卷的报道,稿费就是2万元,新快报每年营收多少钱啊?舍得出这么高的稿费。赞一个。咱报社每年广告七八个亿,这么也不舍得开这个价的。。。
郑杰:是奖励2万元。这个投入产出应该这样算:比投放100万的广告,更有品牌影响力。去年到现在,新快报对重大新闻的重奖,是大手笔的,奖金过万的,比比皆是
记者闵云霄 提问:做深度调查,有很大风险,当记者遭遇打击报复的时候,如何去保护?
郑杰:报社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记者。
还是熊掌 提问:新深度目前差不多是半月一期,以后会改成真正的周刊,每周固定出版吗?
肖萍姐姐:这一定是个目标,总会实现,我们现在只是努力让时间表再提前一些。
周序大螃蟹 提问:汪再兴一个稿子稿费就是两万元,你们怎么不说?他来重庆还要我请他吃饭!!这种记者不诚实……
肖萍姐姐:你的情报有误,他是被奖励2万,稿费另计。
大猫Leo 提问:下面是我早上看到的一条微博:关羽被毒箭射中。称赞关羽忠勇的是CCAV。咒骂暗箭伤人的是微博。称赞华佗医术高明的是人民日报,寻找暗箭伤人之徒的是百度帖吧。。。 【我的问题:深度报道做的是什么? 寻找真相?】
肖萍姐姐:以上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有深度,所以不同位置上媒体会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深度报道,寻找真相是其中一个角度。
王兴渠 提问:业界对深度报道有一种看法,认为除了扒粪、做负面,不知道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还可以做什么?不知两位有何看法?今天的微访谈主题是“让新闻有情怀”,你们觉得新闻如何才能有情怀有温度?
肖萍姐姐:做深度只限负面,深度就太窄了。民生、经济甚至娱乐、体育,均可入题。让新闻有情怀,是希望报道能引起读者的情感波动和共鸣,体例不确定,创新有空间,鼓励记者生产出的产品不仅是隔夜过期的易碎品,也是传世的历史记录之作。
郑杰:我们年初成立调查新闻中心,诞生两个子品牌:一个是“新调查”,口号是“追求真相推动社会”,更多承担的就是舆论监督的功能,比如“天价路桥费案”、“徐武飞越疯人院案”、“怪病疑云”、“西安违规阅卷调查”等等;另一个就是《新深度》,它更强调一种有质感有温度的新闻报道,更中性和阳光一点。
周序大螃蟹 提问:优秀的深度报道是这样炼出来的:新闻敏感+社会责任感+生死采访+聪明智慧+运气机会(领导有骨头、领导出差、领导高兴、领导没认真看稿……) 你觉得这种提法正确吗?
肖萍姐姐:这是一种调侃且有才的提法,但我觉得,有担当和有政治智慧的领导在深度报道的成功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超出操作选题的记者本人。因为大家都知道最大的风险是由领导承担的。
李海夏微博 提问:记者有专门训练调查能力的吗?还是学校课程里有啊?
肖萍姐姐:说真的,还真没有调查能力方面的专门训练。考的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职业精神。这些,学校里还真没教,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学校能为孩子们培养上述能力,我觉得中国教育就靠谱了。
三秦都市报赵福生 提问:请教您,跨区域采访问题 如何突破?新深度与日常刊发的深度报道有何区别。怎么定位?
郑杰:刊登周期不一样。新深度目前是双周刊,只能做时效性不太强的特稿;日常深度报道,已经被微博等新媒体压缩了很多空间,新闻事实的细节随时裹挟着我们,我们更多是不断动态跟进,边报道边修订。
毕伟强 提问:深度新闻记者的最顶级职业或事业目标能走到哪?在名利社会的冲击下,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执着地走这一专业路线?
郑杰:写作,出书。国情不同,我们国家最优秀的调查记者,很难成为这个国家顶级名流,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沈雁冰 提问:网络时代,一份报纸需要深度报道。在我看来,好读耐读、能直抵人心的报道会更有力量,目前一些深度类报道缺乏这种。而@新快报深度 “让新闻有情怀”的理念,是否出于和南都深度差异化竞争?另,新快报是如何寻找和留住人才的?
肖萍姐姐:好读耐读、直抵人心的报道有力量——我们一致同意这个观念,所以确立了”让新闻有情怀“这块招牌牌匾,也算是另辟了个蹊径。我们差不多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一下子把汪再兴、刘虎、周至美、刘子渝这一群人集中在一起了,怎么找到他们的?因为调查记者的圈子就这么小啊……
李提摩太 提问:再问个问题,对于一个选题,贵部门在讨论时候,有什么标准来判断该选题是否有价值?
郑杰:公共利益、影响人群多寡、社会事务影响程度、情感共鸣程度……等等。
王兴渠 提问:众所周知,在广州南都的深度做得非常有口碑,另外南方报业旗下子报子刊以及广日等深度都做得不错,@新快报 在深度这块如何跟同城媒体竞争?谢谢。
肖萍姐姐:珠玉在前,我们在不断向同城及全国的调查记者和同行学习,翻看一下现有新深度和新调查报道,不少选题和稿件里是有前辈范文的影子的。比如冰点的特稿文本,比如南都一些经典对话稿件。我们的”让新闻有情怀“理念,更希望走出一条新视角、新写法的深度报道路线,但不管怎么走,新闻纸的本质不会变。
一瓶如溪 提问:新快报的调查中心有没有一套选题策划机制?一个选题从出炉到实施到最终完成,会经过哪些过程?
肖萍姐姐:每周都会有选题会,记者报题、编辑把关并提出建议、派工、成稿。
岳杰松 提问:郑总,深度调查很容易沦为不了了之的半吊子调查,甚至成为政府敛财工具。尚记得05年的新快报几次大的卧底,酒楼大起底和劣质油,对行业现状的改变我认为并未起到大的意义,政府也只是内驻整改罚款。这一度让我否定做调查的意义。郑总是如何看待的?
郑杰:我们的记者汪再兴喜欢引用劳伦斯布洛克的一句话:“我推过那道墙,墙移动了一点点”——尽力而为吧
李克诚 提问:有关记者考核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有的调查记者状态好的话,一个月可能会发几篇稿件;有时状态欠佳的时候,可能一个月都不发一篇稿,请问在考核上,新快报深度部是否有硬性要求,以及如何兼顾记者发稿低潮与生活压力的问题。
肖萍姐姐:调查中心成立之初就有考虑,所以我们是季度考核制。
嘉人倩影 提问:请问,要让新闻达到“深度”的基础是什么?
肖萍姐姐:占有足够多的事实依据和细节。
沈雁冰 提问:再问,一份都市类报纸,要想在一个城市生存发展,都市类和社会类新闻应该是主导,作为报社管理层,是出于何种考虑,设立@新快报深度 新深度周刊的?目前及今后,在版面设置及人员配备上,本地新闻和国内新闻的比例将会是怎样?这个部门一年成本支出多少?
郑杰:本地新闻依然是重中之重,依然占据最大的资源分配。本地新闻主打市场,深度报道主打品牌。
火红凤凰飞 提问:网络时代新媒体风行,读者纷纷舍弃报刊等平媒阅读,投向网络。新快作为纸媒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肖萍姐姐:成立专门的深度报道部门和队伍,做自己的原创深度报道品牌,是我们的应对方法之一。
宋江云1 提问:当下诸多深度调查记者都跳槽转行,新快报的新深度如何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团队呢?
肖萍姐姐: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现在仍然有一批仍然保持了新闻理想的记者人选,无条件工作狂。世界真的变成了”深度记者纷纷跳槽转行“这样了吗?那我们这个团队太难得了。
人民带表 提问:有没有打算把做过的深度新闻出一本合集,再把新闻当事人的后续情况回访一下。嘿嘿,要是打算出,我先预定一本。走淘宝,包邮啊 [嘻嘻]
肖萍姐姐:绝对有这个想法!太懂我了你。没说的,包邮亲!
廖卓斌 提问:请问郑总,深度稿件最为纠结的是时效性问题,你怎么看?
郑杰:如果采访足够深入,自能超越时间限制,如果不能,则优先确保时效性
郑杰:传统的调查报道是在平静的湖面垂钓,记者有条件耐心钩取“真相”这条大鱼,微博时代的调查新闻,则是在一条奔涌的河流捕捞,稍一犹豫就会将鲜活的大鱼拱手让人
马想斌 提问:你们对记者采访回来的稿件中所涉及关键信息,有无进行二次核实,一般如何核实的?
肖萍姐姐:做重大批评报道时,记者在写稿的同时,需要备份一份稿件备注,列明消息来源及所掌握的证据,以备复核和查询。编辑和部门负责人觉得证据链有缺失或不充分时,有权打回稿件重新采访。
周序大螃蟹 提问:做深度报道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细节,但是脱离了主题这条线,却又舍不得丢。有时候我会厚着脸皮把它写成手记,但是后来发现只是追求了文字的快感,对主题帮助很小。这种情况如果是你,怎么处理?
肖萍姐姐:如果它都脱离了主题,就不能叫”非常好非常好的细节“了。特稿之美,也在于删繁就简。
一瓶如溪 提问:谢谢@肖萍姐姐 刚才对偶的关于“选题策划机制”的回答,再追问一句:业务主管领导在选题会或者说策划机制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选题的出炉仅靠“记者报题”吗?
郑杰:业务主管领导的角色,就是“新闻包工头”的角色,他承包了工程,要对工人们吃喝拉撒负责,到最后却要等人验收……
沈雁冰 提问:支持@新快报新深度,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给南方深度报道领域带去了一股清新之风,赞!坚持就会有收获。
肖萍姐姐:谢谢~~欢迎来广州一聚,看望众同行。
新浪传媒:【做调查报道首先需要勇气】“做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报道,首先需要勇气,其次才是技巧。”“其实不要把'深度'看得很神秘,深度无非就是想得多点。”“让新闻有情怀,做有质感有温度的新闻报道。”感谢新快报副总编辑@郑杰、调查中心主任肖萍做客《对话传媒人》,今天的微访谈结束啦。感谢大家。